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都有穿旧衣服的经历。
城里的亲戚到乡下走亲,带来一些旧衣服,这是很好的人情。
农村的人,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穿五六年,是常事。
就是一些上学的孩子,也要穿补丁衣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走向富裕,吃饱穿暖,基本上不愁了。
此时,再谈送旧衣服,人情味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建议你,不管多有钱,与人关系再好,也不要随意把旧衣服送给别人。
01
其实,穷人也不太缺旧衣服。
在我们的印象中,山区的孩子,受灾的人群,都是很缺衣服的。
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孩子,似乎一直需要衣服,也没有钱买衣服。
事实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不要“我以为这样”,还是要深入实地,去发现孩子们的生活。
作家鲁慧旎,写了一个叫曹树桂的女人,在石笋山村做妇女主任。
曹树桂对村里的75个孩子,非常关心,能够把每一户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
曹树桂借用工作机会,到上海走了一圈。一些上海的阿姨知道孩子们的情况后,纷纷表示,要给孩子们送旧衣服。
让人意外的是,曹树桂拒绝了阿姨们的好意,说:“衣服什么的不要,捐来了也是浪费。”
接着,她又说:“他们不缺衣服,缺的是衣柜。”
是的,孩子们家徒四壁,但受捐助的衣服很多,堆在墙角里,用蛇皮袋装着。每次找衣服,都不容易。
你去农村看看,就本村,有富人,也有穷人。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就有旧衣服可以送人。
富裕一点的亲戚,帮衬穷亲戚,送几件衣服,是常事。
这样一来,山里的穷人,对衣服的需求量,就大幅减少了。旧衣服的需求,更少了。
抛弃我们对穷人、穷山沟的固有印象,再去与人打交道,你就不会说“送你衣服”之类的话了。千万不要把上世纪的农村,和今天的农村相提并论。
至于城里的熟人,相对来说,比农村富裕一些,不要太担心穿衣的问题。就是一些孤老院,衣服的需求是很小的。
02
经常送人旧衣服的人,会让人讨厌。
如果我告诉你:“给亲戚的旧衣服,人家根本不穿。”
你会是什么感受?亲戚不领情,朋友不真诚,这样想的话,你就太小心眼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有骨气的人”,而不是接受他人的帮助,不需要什么嗟来之食。
也许你送衣服的时候,是一份诚意,但是对方不一定这样认为,也许就认为你是鄙夷他了。
说一件我身边的事情。
我的母亲,地地道道的农民,也很长时间,期待他人送旧衣服,让家人都穿暖。
一晃,母亲也到城里生活了,一年到头,会买几件新衣服。一些款式不太好,自己穿腻烦的衣服,就冒出来了。
如何处理旧衣服,让母亲很发愁。丢掉,可惜了;放在家里,占地方。
我的二舅舅的儿媳,在老家开小店,生意一般般。并且家里有四个孩子,开销很大。
二舅舅的儿媳穿着很朴素,有的衣服都已经褪色了;皮衣服都有开裂的痕迹。
母亲认为,这二舅舅的儿媳,应该是缺衣服的,就特意搜罗了一大捆衣服,送过去。
但是母亲发现,二舅舅的儿媳,根本就没有穿过送去的旧衣服。
有一次闲聊,二舅舅的儿媳说了一句:“不能给孩子旧衣服,这会让他们自卑的。”
诚然,人都要面子,只要穿上他人的旧衣服,就会不自在,似乎矮人一截。
不得不知道,你的旧衣服,送他人。他人穿上,会明显“不合身”,从而被周围的人看出端倪,这就是“丢面子”的事情。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你以为好看的衣服,到他们的眼里,就是丑陋的衣服。
给人旧衣服,也许人家会收起来,但一般不穿。仅仅是不让你难堪而已。
你总是送旧衣服,反而把关系搞砸了。你太自以为是,总是居高临下,让人不舒服。
03
给予他人精准的帮助,比送衣服更重要。
助人为乐,这是人的品行。如何帮助人,需要从根本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以为”。
如果你真的有心,就应该去对方家庭看看,根据需求去送东西。
对确实需要衣服的,你可以送旧衣服,也要一定的“量体裁衣”。如果方便的话,你最好送新衣服,让他感受到面子,也特别温暖。
对于不需要衣服的人,你看看他到底需要什么。
让人一时半会穿暖,不如给人自己折腾的能力。比方说,介绍一份工作,送他去培训;鼓励他种出产品,你进行收购。
给别人真正需要的,那么你的善心就起到了作用,也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04
作家霍姆斯说过:“如果你拥有的东西不超过你所需的东西,那么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简单。”
在日渐富裕的今天,我们应该尽量避免“送旧衣服”的情况,从源头上堵住。
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己控制购买欲,不要让衣柜满满当当。
把钱留下来,用作别的,或者存起来,生活才会真正变好。
有序购买的习惯,会让你远离旧衣服的烦恼。
关键时候,你把买衣服的钱送人,比送衣服好几倍。
善良给对人,用对地方,才是真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