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广元苍溪县一名学生向教育局举报学校食堂饭菜出现蛆虫、晚自习时间不合理等问题,却遭到值班工作人员辱骂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随着当地教育局发布通报,舆论焦点逐渐转向对官方调查结果可信度的审视。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校园管理问题,更是公众对公权力透明度的深层质疑。
通报内容与公众质疑的落差 教育局通报称,经工作组实地检查及走访师生、家长代表,未发现食堂存在异物异味现象,且学生作息符合规定。然而,这种“未发现”的结论与举报学生的亲身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公众的疑虑在于:调查组是否真正做到了全面、随机、突击检查?食堂是否存在“应对检查”的临时整改行为?家长代表的选取是否具有独立性?这些细节的缺失,削弱了通报的说服力。
涉事人员的处理逻辑矛盾 通报承认工作人员范某某存在“言语失范”,并给予停职检查。这一处理看似果断,却隐含逻辑矛盾:若调查结果完全支持学校无过错,为何工作人员仍需因“沟通方式”受罚?这种矛盾反而佐证了举报内容的真实性,暗示教育局在“息事宁人”与“问责止损”之间摇摆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