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各种故事层出不穷,但要说最硬核、最抓人眼球的,还得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第810旅那三个特种兵在库尔斯克地区的事儿。
网上有人管这叫“俄罗斯版第一滴血”,听着挺唬人,但细琢磨还真有点那个味儿——孤军深入敌后,硬刚乌军40天,最后还杀出重围,把情报带回去,愣是帮俄军扳回一局。
一、库尔斯克地区为啥这么关键
俄乌冲突进入白热化,库尔斯克正好卡在俄罗斯本土和乌克兰边境之间,战略位置那叫一个要命。
乌军这边憋着劲儿想突破俄军防线,俄军那边也死守不放。结果乌军搞了个突然袭击,俄军防线没顶住,乌军趁机扎下根,修工事、屯兵力,摆明了要死磕。俄军指挥部急了眼,情报不够用啊,得派人去摸底。
这时候,黑海舰队第810旅的侦察小队就被推上了前线。这支部队在俄军里有点名气,隶属海军陆战队,训练硬、作风狠,专干高风险任务。
第810旅曾在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都露过脸,实战经验不是盖的。这次任务简单又不简单:潜进去,搞清楚乌军的部署,然后活着回来。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那是九死一生。
二、三人小队:不是超人,但够硬核
这支小队就三个人,网上没具体名字,但有说法是他们仨分别是队长、狙击手和突击手。队长是个老兵,干了快20年,战术脑子一流,能在乱局里冷静判断。
狙击手年轻点,20多岁,但枪法准,侦察能力强,玩无人机也有一手。突击手是个大块头,体力好,能打能扛,近战估计没几个人干得过他。这仨人搭档不是一天两天,配合默契,彼此信得过。
网上有些帖子把他们吹得跟电影主角似的,说什么“眼神坚毅”“笑声洪亮”,咱不去管那些花哨的形容词。事实是,这仨人都是普通出身,没啥传奇身世,就是靠训练和实战磨出来的硬骨头。
俄罗斯军方对特种兵的选拔和训练要求高得离谱,体能、技能、心理素质缺一不可。这次任务挑他们仨,说明指挥部对他们的能力有底。
三、潜入敌后:低调开局,高压生存
某天晚上,这仨人坐直升机出发了。直升机飞到乌克兰边境附近,高度压得很低,避开雷达,然后他们在离边境几公里的地方跳伞下去。
落地后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痕迹,降落伞烧了,装备检查一遍,立马钻进树林。这地方叫库里洛夫卡村,网上查得到,是个丘陵地带,树多房少,因为打仗早就没人住了,正好适合藏身。
头几天,他们的主要活儿就是观察。白天躲起来,用望远镜盯着乌军动向,记下哨兵换岗的时间、补给车走的路线。狙击手还放了个小型无人机,低空飞过去拍敌方阵地。
这玩意儿小,声音不大,但风险高,乌军要是察觉了就麻烦大了。晚上仨人轮流睡觉,耳朵得随时听着动静。网上有军迷分析,这种侦察任务最难的不是打仗,而是怎么活下去——不能暴露,不能出错,一出错就全完了。
计划是待三周,但乌军突然加兵,把撤退路线给封了。他们仨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多待了十几天。吃的没了咋办?冒险去乌军那儿“借”。
有一次,他们摸到个没人守的预备阵地,翻出点干粮和弹药,拿了就跑。乌军反应过来开始搜山,他们仨就挖了个地洞躲进去,用保温毯盖着,连热成像都骗过去了。
四、主动出击:从侦察变成骚扰
待的时间长了,光躲着不行,他们开始主动搞乱乌军。埋地雷炸步兵,偷来的火箭筒砸迫击炮阵地,弄得乌军鸡飞狗跳。
网上有消息说,他们炸了辆运输车,还干掉了一个火力点,乌军士气受了不少打击。这不是啥大场面,但对一个小队来说,能做到这步已经很牛了。俄军后来能反攻,跟这些骚扰拖住乌军有一定关系。
乌军也不是吃素的,调了重兵来围剿。无人机满天飞,炮火一轮轮砸,库里洛夫卡村附近都快成废墟了。有一次转移,突击手被流弹擦到,队长也被震得够呛,但仨人都没撂挑子。
40天下来,他们靠抢来的乌军补给撑着,一边打一边把情报传回去。网上有人估算,他们传的情报至少包括乌军工事位置、兵力分布和补给线走向,对俄军指挥部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五、杀出重围:平凡人的归宿
俄军憋不住了,靠着这些情报发动了大反攻。炮兵直接轰乌军工事,突击队往里冲,库尔斯克最大的弹药库被俄军拿下,乌军防线一下子崩了。
这仨人也没闲着,帮着引导突击队,最后俄军派直升机把他们接走。撤离那天,网上有视频片段流传,直升机停在村外,他们仨挨个跳上去,最后一个回头看了眼战场,硝烟还没散。
回到基地,部队里把他们当英雄捧着,有人喊他们“不死战士”。库尔斯克战役翻盘,乌军丢了大片地盘,俄军顺势往乌东推,战局彻底变了样。他们仨的事儿在军里传开了,网上也有不少人讨论,说这是俄军士气的转折点之一。
仗打完了,仨人也没啥戏剧化的结局。队长退役了,回家陪老婆孩子,过起了普通日子。狙击手留部队当了教官,教新兵怎么打枪。
突击手回了莫斯科,开了个拳击馆,教年轻人耍拳头。网上有帖子说,他们的名字被刻在第810旅的荣誉墙上,但具体名字没公开,估计是保密需要。
为啥这事儿牛?不是他们有多神,而是这仨人硬生生靠脑子和胆子顶住了。没后援,没补给,乌军围着打,他们还能反咬一口,最后全身而退。
这不是超人干的事儿,是普通人逼到绝路上爆发的潜力。网上有人拿他们跟《第一滴血》的兰博比,兰博是孤胆英雄,他们仨是团队作战,各司其职,少了谁都不行。
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双方都拼红了眼,这种小规模行动看着不起眼,但对大局影响不小,他们搞来的情报直接帮俄军翻盘。
网上军迷分析,这事儿还提振了俄军士气,毕竟谁不想听听自家部队的硬核故事?这仨人的韧劲儿确实让人服气,换成咱自己,估计早就扛不住了。
咫尺天涯
无人机卫星干嘛不用,靠人的两条腿和目力所及?太原始了吧
随心所欲
都是苏系,和712的鹰比,差远了。
奥沙利文
可以拍电影了
蓝色经典
A:2024年11月8日,乌军用37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63具本军阵亡者遗体;B:2024年11月29日,乌军用48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02具本军阵亡者遗体;C:2024年12月20日,乌军用42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503具本军阵亡者遗体;D:2025年1月24日,乌军用49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757具本军阵亡者遗体;E:2025年2月14日,乌军用45具俄军阵亡者遗体,交换757具本军阵亡者遗体;F:2025年3月28日,乌军用43具俄方死亡者遗体(据俄方称其中包含8具平民死者),交换909具本军阵亡者遗体。 乌军每次都是遥遥领先啊![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