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提名一人当副主席遭反对,总理透露:当年听他的就不用长征

糖果味初恋 2024-12-16 15:12:36

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举国欢腾。

可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毛主席却做了一个让许多人震惊的决定——提名李济深为国家副主席。

消息一出,质疑声四起。

毕竟,李济深可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他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手上沾染着共产党人的鲜血,甚至参与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时光倒回1927年,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

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时任国民党要员的李济深,也在这场血腥的屠杀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与蒋介石秘密会面,达成协议,对共产党人痛下杀手。

回到广东后,更是逮捕了上千名共产党人,一百多位革命志士惨遭杀害。

这段历史,如同一道无法抹去的伤疤,深深地印刻在共产党人的心中。

那么,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人,为何会得到毛主席的青睐呢?

这还要从李济深与蒋介石的恩怨说起。

李济深是国民党元老,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在党内拥有 considerable 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崛起,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蒋介石为了独揽大权,不断打压异己,李济深的部队自然成了他的眼中钉。

更让李济深无法忍受的是,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采取的不抵抗政策。

面对日寇的侵略,李济深主张坚决抗日,这与蒋介石的绥靖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1933年的“福建事变”。

李济深联合十九路军将领,公开反蒋。

为了壮大力量,他主动联系中国共产党,希望能够合作抗日。

然而,由于当时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错失了这次宝贵的合作机会。

如果当时红军能够与李济深联手,或许就能改变历史的走向,避免之后艰苦卓绝的长征。

周总理后来也曾感叹:“当年要是听了他的话,也就不用长征了。”

历史没有如果。

“福建事变”失败后,李济深被迫下野,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抗日的决心。

西安事变爆发后,他积极斡旋于国共两党之间,力促双方合作抗日。

抗战期间,他不仅大力宣传抗日救国,还冒着生命危险,营救了许多被国民党迫害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1944年,桂林沦陷,李济深在家乡组织抗日武装,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解放战争时期,李济深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在共产党一边。

他领导的民革,成为最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党派之一。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杀,他不得不逃亡香港。

新中国成立在即,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为了邀请李济深参加,毛主席亲自写信,派人前往香港。

几经周折,李济深终于收到了毛主席的亲笔信,并欣然接受邀请,踏上了返回大陆的旅程。

在北平,毛主席亲切接见了李济深等民主人士。

李济深见到毛主席后,深感惭愧,坦诚地承认了自己过去的错误。

毛主席并没有计较他的过去,反而高度赞扬了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提名李济深为国家副主席。

尽管党内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周总理的一番话最终说服了大家:“他有罪,但更有功。当年我们要是听了他的话,也就不用长征了。”

李济深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成功,也展现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曾经是对手,只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也能携手共进,创造新的未来。

这种和解与合作的精神,在当今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