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邻居张姨和我妈妈在小区花园聊天。
张姨突然低声对我妈妈说:“我最近脾气特别大,晚上常常失眠,还有点潮热。”妈妈悄悄看了看周围,然后安慰她:“这很正常,我前段时间也是这样,后来去了医院,医生说是更年期。
我站在一旁,悄悄地听着这段对话,心里却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这样的情况需要偷偷摸摸的?
这让我开始关注更年期的现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更年期”这个词好像跟负面情绪绑在了一起。
大家提到更年期,第一反应是“更年期妇女容易暴躁、不好相处”,仿佛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经历这一阶段的女性。
可是,背后的真实情况远比这些刻板印象复杂得多。
我们在意的是,更年期让女性遭受了很多不必要的羞耻感和误解。
实际上,更年期只是女性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自然阶段,类似青春期和怀孕,它并不是一种疾病。
就拿张姨来说,她感到身体的不适,却不敢对家里人说。
因为她怕他们担忧,也怕自己会被贴上“脾气暴躁”的标签。
其实,很多时候,女性在更年期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和社会的误解。
更年期的污名化现象,让许多女性选择默默忍受,而不是寻求帮助,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围绝经期的症状可真不少,张姨和妈妈的失眠只是其中之一。
大多数女性在这个阶段的经历都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常见的症状可能会让她们特别困扰。
比如潮热,一天下来,可能随时随地就觉得热得快要冒烟,从上半身热到面部,一两分钟的热潮,还有出汗、心悸。
晚上难以入睡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每次潮热一来,所有疲惫都被冲散了。
更何况,围绝经期还可能带来情绪波动。
妈妈在这个阶段特别容易激动,有时候一件小事也能让她大发脾气,我们家人都得学会适时安抚她的情绪。
另外,还有头痛、尿失禁等问题。
每次听她叹气,就知道她正在经历那些不为人知的困难。
再说说抑郁。
围绝经期期间,可能发生的抑郁绝对不是因为单纯的雌激素下降。
而是因为中年女性往往要面对双重压力: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还要兼顾工作。
在压力长期积累之下,心理问题就容易爆发。
不同女性对抑郁的反应也不同,有的可能只是轻度情绪低落,但有的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抑郁症。
既然围绝经期不可避免,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应对的方法。
激素替代疗法是比较常见的选择之一,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女性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激素治疗的历史问题,很多女性对它持怀疑态度,实际上,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很多人是可以因此获益的。
除了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寻找替代疗法。
比如通过运动、瑜伽、深慢腹式呼吸等方式改善症状。
我们也可以通过保持饮食均衡,服用必要的营养补充剂来减轻不适。
不过,有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些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并且不应替代正规医疗建议。
张姨在尝试了各种替代疗法后,症状稍有好转,她说:“有时候,心理上的舒服比身体上的健康更重要。”确实,心理安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不管是通过家庭支持、朋友沟通还是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只要能让自己感到放松,都是值得尝试的。
更年期不仅是一个生理变化的阶段,也是需要社会支持的时刻。
从家庭到社会,我们都需要对更年期女性表达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举个例子,某天妈妈和爸爸又因为一些小事吵了起来。
妈妈说:“你就不能理解一下我吗,我已经够烦躁的了。”爸爸听完,虽然还在气头上,但稍微冷静了一下,说:“对不起,我知道你最近不好受,我以后会注意。 ”在这之后,家里的氛围就变得柔和了很多。
其实很多时候,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支持,可以有效减轻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压力。
除此之外,社会也应该对更年期女性多一些包容。
比如在工作环境中,不应该因为她们的生理变化而对她们有歧视或偏见。
公司可以提供更多弹性工作安排,让她们有适应和调整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