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成文物走私新通道?海南海关最新查获集装箱暗格秘道

古玩行观察 2025-03-29 22:26:16

近年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推进,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和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贸易与人员流动,但也为走私活动提供了新的温床。2025年初,海南海关连续查获多起利用集装箱暗格藏匿文物走私案件,暴露出文物走私链条向海南转移的新趋势。这一现象不仅威胁国家文化遗产安全,也对自贸港监管体系提出严峻挑战。

一、暗格秘道:走私手法升级暴露监管漏洞1. 精密改装藏匿文物

2025年1月,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协助海口美兰机场海关查获一起典型案例。海关人员在对某出境航班监管时,发现旅客行李中一件花鸟纹铜觚被鉴定为清末民国时期的禁止出境文物。进一步调查发现,走私者通过改造集装箱底部结构,将文物藏匿于暗格夹层中,外层填充普通货物以逃避X光机检查。类似手法在2024年12月天津东疆海关案件中也有体现——清代浮雕人物故事花板被伪装成普通木制品申报出境,最终因雕刻工艺异常引起关员警觉。

2. 技术对抗与反制升级

走私团伙采用“虚实结合”策略:一方面利用高仿文物混淆鉴定(如2024年长春海关查获的975件仿古钱币案件4),另一方面通过锡纸包裹、真空密封等手段规避金属探测。对此,海南海关引入三维CT扫描、人工智能图像分析等技术,实现对集装箱内部结构的立体建模,2024年查获的某批海捞瓷走私案中,正是通过热成像技术发现货物密度异常,最终查扣5097件宋至清代文物。二、海南何以成为走私新焦点?1. 自贸港政策红利遭滥用

海南离岛免税政策本为促进消费,却成为走私分子套利的工具。2024年湛江徐闻查处的“套代购”走私案显示,团伙通过招募“水客”分散携带免税品,再利用海南与内地物流通道二次倒卖,涉案金额高达7601万元。更隐蔽的是,部分企业借加工贸易手册伪报货物性质,如某案中集成电路等电子产品被伪装成保税原料走私入境,案值达229.2亿元。

2. 地理区位与物流网络优势

作为连接东南亚与中国内地的枢纽,海南拥有59条国际航线与15个深水港口,走私者可利用中转过境、转关运输等环节“洗白”文物。例如2025年拱北海关破获的涉自贸区走私系列案中,境外酒类经海南保税区伪报为跨境电商商品,再通过虚假订单流转向全国分销,案值逾10亿元。

3. 鉴定与执法资源相对不足

尽管海南设立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但专业人才储备仍显薄弱。2024年西安咸阳机场查获的672件文物中,494件因基层关员经验不足未能当场识别,需依赖省级机构复核。同时,文物走私呈现“化整为零”特征,单次携带数量减少但频次增加,对海关查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三、构建自贸港文物安全防线的多维应对1. 科技赋能智慧监管

海南海关试点“风险画像”系统,整合旅客消费记录、物流轨迹、企业信用等数据,2024年成功预警某批申报为“塑料颗粒”的货物,实际查获2674吨走私固体废物。在港口枢纽部署的毫米波人体扫描仪,可穿透衣物检测微缩文物,2022年港珠澳大桥查获的860块内存条走私案即得益于此。

2. 跨部门协同机制创新

国家文物局与海关总署建立“红黑名单”制度,对频繁出入境的收藏者、拍卖行实施动态监控。2025年海南与广西、广东签署《琼粤桂反走私联防协议》,实现情报共享与联合执法,破获多起利用内贸船舶闯关案件。此外,引入欧美第三方鉴定机构参与口岸查验,2024年天津海关联合高校实验室对木质文物进行树种年代测定,大幅提升鉴定准确率。

3. 公众参与与源头治理

针对“收藏热”催生的灰色市场,海南开展“守护国门瑰宝”专项行动,在徐闻港等离岛通道设置反走私宣传屏,曝光典型案例。2024年东方市通过培训返乡大学生识别套代购陷阱,有效阻断走私团伙招募渠道。同时,推动《文物法》修订,明确个人携带文物出境的鉴定费用减免政策,引导合法申报。四、展望:平衡开放与安全的自贸港未来

文物走私的“海南通道”现象,实质是自贸港便利化政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张力显现。2025年国务院印发的《海南自贸港文化遗产保护纲要》提出,将建立“文物风险评估—分级管控—溯源追缴”的全链条机制,例如对高价值文物实施电子标签追踪,对保利、嘉德拍卖行,微拍堂、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实施保证金制度等。与此同时,探索设立“文物保税展示区”,允许境外文物在监管下临时入境展览,既满足文化交流需求,又压缩走私利润空间。

在全球文物非法贸易年交易额超百亿美元的背景下,海南的实践将为全球自贸区文化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既要筑牢国门防线,也要让文化遗产在开放中焕发新生。

3 阅读:1591
古玩行观察

古玩行观察

放大镜下的古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