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常说自己有“黄金国土”,地势平缓、耕地广阔、邻国不给力,怎么看都是上天眷顾的模样。
可奇怪的是,印度经济总在关键处卡壳。
有人说,是制度问题,也有人归因于教育。
但最近有人点出一个新角度:
印度真正羡慕中国的,不是我们地大物博,而是那三条河——长江、珠江和大运河。

一、“国土优等生”的隐忧:
地好不等于好用如果从地图上看,印度不算小,实控面积 315 万平方公里,虽比不上中国的 960 万,但胜在“全身是肉”,耕地面积甚至还略多一点。
这地界儿除了西部拉贾斯坦有些沙漠,其余大片地带都是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几乎处处可种地,哪像我们西部高原、戈壁连天。
所以,印度人总觉得自己有底气。全球六大版图巨头里,俄罗斯、加拿大一大半冻土,美国有大片荒原,澳大利亚几乎是沙盒子,巴西一半是热带雨林,唯独印度,耕地密度和利用率都能排在前列。
可问题也在这儿——“看着能种地”和“能发展起来”之间,还隔着一座大山。这座山,名字就叫“内河航运”。
那么问题来了,恒河年年水流不息,为何却无法复制中国的航运奇迹?

二、真正的差距,不在面积,而在水系结构你别看恒河年均水量有 4000 亿立方米,跟中国珠江差不多,流域面积更是过百万平方公里,听起来大气。
但真论起航运效率,它却连我国大运河的一半都赶不上。
为啥?
因为恒河航道浅、水流慢、地势起伏小,大部分河段只适合摆渡,远没到能搞工业运输的程度。
中国这边不一样。
长江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 6300 公里,落差惊人,运量巨大;
珠江流域西江干流,连接起广西与珠三角;
再加上人工挖掘的大运河,打通南北,从京津到杭州,沿线几个省份、几亿人口,像是被一根水管串起来了。
别说送货,就连产业布局都能沿河建,轻松联动起来。
问题在于,印度真不能修吗?还是说,它“不会修”?

三、黄金水道不是抄来的,中国的“运河级”优势难以复制表面上看,印度也不是没想修,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就是我们雅鲁藏布江下游)就曾有水系连通的规划。
但实地一查,地势起伏太小、河床沉积太快,加上流经的人口密集区多,征地、环保、搬迁都成了巨坑。
再想想中国古人花几百年才修通的京杭大运河,就知道,这事儿不是图纸一画、钞票一撒就能搞定的。
而且,中国人修河讲究“通则为王”,一修就是上下千公里,连着城、串着厂;
印度的做法更像是“这段能修就修那段”,结果就是东拼西凑一张水网拼图,连成系统?
根本没影。
所以别再纠结谁地多地少,真正影响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是有没有“低成本、全天候、系统化”的物流主干线。
而这一点,正是中国这些水道撑起的隐形底牌。
大家觉得是这样吗?
参考资料:
印度恒河,内河航运界的“小透明”。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5-30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大漠狂客
别国羡慕归羡慕只有阿三韩国出手了而且多少得手了![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