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如何度过一天的?乾隆3点起床早朝,7点翻牌子,充实又乏味

Hello我是路人 2023-09-03 05:47:53

前言

1711年8月14日,一个男婴降生在紫禁城内。此子乳名弘历,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胤禛天资聪颖,深得父皇喜爱。然而生于帝王家,注定要承担沉重责任。1735年,胤禛登基为帝,是为乾隆帝,时间一转眼便40余年。

这40余年里,乾隆以“文字的皇帝”之姿,扮演着君王、父亲与学者多重身份,勤政爱民,积极作为。而要成就一番伟业,就需要规律的作息来调养身心。那么这位令清朝达到鼎盛的明君,他的一日时间是如何度过的呢?

朝夕从政,处理万机

夜深人静时,乾隆已从熟睡中醒来。“陛下,该起床咯。”太监轻声唤道。乾隆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在太监扶持下梳洗更衣。今日穿着朝服,因为一天的工作从此刻开始。

太阳露出光芒时,乾隆已来到慈宁宫请安太后。垂询太后的身体之后,他拿出前朝圣训细细阅读。圣祖父皇留下的箴言提醒自己要勤政爱民,不能功败垂成。看完书,乾隆便开始处理公务。在养心殿处理奏折,与群臣商议朝政。

上午时分,便召来大臣询问军国大事。言语严谨,神态专注,不苟言笑。处理政事时,乾隆始终谨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必须正言顺人心,不能误国误民。

午后稍歇,用膳未尝过多。乾隆知晓皇帝不可贪图口腹之欲,奢靡会害了国家。用过膳食,他便继续处理公文,直到黄昏时分。乾隆在政事上从不偷懒推诿,因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祖宗留下的遗训时时警醒自己,不能有任何懈怠。

朝乾夕惕,勤勉工作,这是乾隆的人生信条。即便疲乏的时候,乾隆也会咬牙坚持,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这个国家的主心骨。这也让他在政务上做到公正不阿,处理问题周全考虑每一个细节,不肆意妄为,处处为国家百姓着想。

劳累之余,乾隆会游览苑囿赏心悦目的景致。太监捧来妃嫔们的头牌,供乾隆过目选召。乾隆也会优哉游哉地欣赏藏品,看看新入库的古玩字画,悠然品味这段闲暇时光。即使在消遣的时候,乾隆也能保有君王的仪态,不沉迷声色犬马之欢。

他明白自己必须以身作则,保持端方庄重的品格。只有心无旁骛,乾隆才能处理好政务中的种种公案。所以哪怕是一个短暂的消遣时光,乾隆也能保持清醒和自制。

夜深人静时,乾隆再次来到书案前。要么查看些奏报,要么温习些典籍,督促自己勤勉用功。朝夕践行,乾隆的生活可谓繁忙。但他从不觉得疲倦,因为知晓自己的责任。天明时再度醒来,仿佛历经重生。

少年登基,英明神武的祖父雍正与康熙的期望悬在头上,这成了乾隆不懈奋进的动力。朝夕践行,正是乾隆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的原因。

恪守父道,不忘家国

“朕每日工作,必先要抽空去看看太后安好。”这是乾隆初登极位时许下的心愿。太后年迈体弱,乾隆心中牵挂。每日天亮后,他必定亲自去慈宁宫看望太后,关切问候太后的起居。正是太后的谆谆教导,乾隆在位初年能调整心态,成为英明君主。

就连用膳时分,乾隆也不忘嘱咐太监们用心备餐,让太后的饮食养生。每当有太后的健康消息,乾隆都喜形于色。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乾隆不忘照顾年迈的生母。“儿臣朝夕不忘懿旨,务必保重龙体。”乾隆诚恳地说。

除了太后,乾隆也极其关心后宫妃嫔们的状况。他们固然是君王的私人,但也是皇室成员。乾隆要确保每一个妃嫔都生活安好,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也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健康。平日里,乾隆要定期召见妃嫔们,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听她们叙说心事。

对于妃嫔的合理要求,乾隆都会满足。后宫之中如果出现任何不和谐之声,乾隆都会亲自处理,以维稳皇室。尔虞我诈的宫斗不断,但所有妃嫔都知道,只要别有用心,这位明君都能辨别真假。乾隆用他的智慧和仁厚化解了后宫的纷争,让这些女子安心做皇帝妃嫔,不再觊觎皇权。

“朕对你们的关心,只源于对这皇室大家庭的责任。”乾隆如是说。作为家庭之主,乾隆无微不至地照顾后宫妃嫔,让她们不再尔虞我诈,而能安心侍奉皇上。这种关怀化解了宫廷斗争的祸根,培育出后宫的安定团结,也让乾隆能安心处理国家大事,不再为私人家务操心。

臣民疾苦,君心所系

放眼望去,这片疆土有数亿子民。他们的疾苦与喜乐,直接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因此作为皇帝,乾隆必须时刻关心百姓的幸福。

乾隆下令朝中大臣要经常巡视各地,多多接触老百姓,收集民间疾苦。不管是灾荒还是蝗虫,流民还是贫困,任何影响百姓生计的问题都要如实反映。倘若有地方官员因贪污压榨百姓,乾隆会严惩不贷。他更倾向于提拔那些廉政爱民的良臣,让他们不断改善百姓生活。

乾隆常常叮嘱大臣:“那些老百姓一个都不能少,你们务必要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他甚至会亲自下乡视察,察看民间疾苦。乾隆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因为他知道社稷安定的基石在于百姓安居乐业。

一个君王如果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百姓疾苦,那就是昏庸无道之主,必将坠入历史的迷途。因此,乾隆经常考察民情,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呼声。乾隆用他的睿智和仁厚赢得百姓真心,这才是国本之本。

乾隆常说:“朕躬耕于内,励精图治,必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朕的责任。”他时刻不忘国本民心,以百姓安康为重。因此,乾隆每日处理政事,最念念不忘的就是百姓疾苦。倘若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安定富强。

这是乾隆立国的宗旨。在生活细节上,乾隆也经常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着想,确保他们衣食无忧,免受水火之害。乾隆以仁政和睿智开创太平世界,老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正因为乾隆始终不忘臣民疾苦,视民如子。

读万卷书,修身治世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乾隆的人生格言。9岁时,乾隆就被康熙皇帝认为资质卓绝,有才能承继大统,因此被立为皇太子。从那时起,知识就成了乾隆必修的课业。君王要有文采与学问,这是乾隆受训时的要求。

他潜心读书,渴求知识,就是为了增长才干,成为一代贤君。即位之后,乾隆更加刻苦用功。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博览群书。对于新上呈的奏折,他也一定仔细阅读,绝不敷衍塞责。

乾隆深知读书可以增长才干,所以他抓紧一切时间进修。无论多繁忙,乾隆都会抽出时间读书、学习。他深信好书能启发自己的智慧,帮助处理国家大事。乾隆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拘泥古人,也学习新知。他相信积累知识可以开阔视野,这对治理天下大有裨益。

丰富的学识也让他在处理政务时见微知著,决断事理。 乾隆在位期间,多次南巡江南,看到山川河流湖海,也聆听各地口述历史。这些丰富了他的生活见闻,对治国有重要启发。乾隆用他的睿智开创出一个极盛时代,正是因为他持续进取,广涉博览。若非如此,他也不能成就辉煌业绩。

有人问乾隆为何如此勤奋?乾隆说:“朕视天下为一家,必须读书明理以修身治世。这是朕的天职。”可见乾隆查看奏折,临摹名迹,不仅是处理政事,也是在激励自己勤于学习。乾隆深知学海无涯,总想增长才干,以完善自我,真正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晚节不减,气度非凡

时光荏苒,转眼间乾隆已登基几十载。他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英明少主,头发已花白,脸上布满皱纹。但乾隆的心志与气度丝毫未减。面对着日渐老去的身躯,他不改初心,仍然勤勉工作,为国尽忠。

乾隆曾说:“君王之位,庄严肃穆。朕必须以身作则,气度要端方庄重,不能有一点懈怠。”即便入暮年,乾隆仍然保持端正仪态,举止庄雅,不卑不亢。 因此,他始终保持谦逊仁厚的作风。面对大臣极力讨好,妃嫔争宠,乾隆都能保持距离,不卑不亢。许多君王晚年都沉溺声色,但乾隆能够超脱世俗,保有君王的风范。

乾隆晚年体弱多病,但上朝批阅文书从不迟到。有时候乾隆确实精疲力竭,但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仍然咬牙坚持。哪怕风烛残年,乾隆仍然恪守君道,努力不懈怠,要求自己举止端庄,气度不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朕作为君王,怎能有一点懈怠?”乾隆自勉。

1795年,乾隆八十大寿时,百官纷纷上表请乾隆儿孙自掌大典。但乾隆婉言谢绝:“朕身为君王,不能以身代天下老。”这证明晚年的乾隆依然恪守君王之道与品格,不因私情打破规矩制度。

直至踏上黄泉之路,乾隆都没有将权力一分一毫交给其他皇子。临终前他还在办公,查看奏折。就这样,这位勤勉恪尽职守的君王,气度完满地走完了他的人生。

结语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辉煌的清朝早已历史尘埃,乾隆英明的治世也成为黄花一现的传奇。然而,“文武臣民,特所思悼”的盛名却历久弥新,成为后人树立典范的楷模。历史不会原谅懈怠之君,也只会铭记那些勤勉务实、爱民如子的贤达名主。回望乾隆的生平,不禁令人感叹:这就是一个英明神武、爱民如子的君王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1 阅读:1072
Hello我是路人

Hello我是路人

每日定时更新,喜欢的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