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朝的开国大佬宋太祖赵匡胤突然离世。他当了十六年皇上,离世时,他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5岁了。奇怪的是,他活着的时候没让赵德昭当太子,死后反倒是弟弟赵光义接了班。咱们就来聊聊,赵匡胤掌权那么多年,为啥就没把长子赵德昭立为接班人,结果皇位落到了他弟弟赵光义手里。
【宋朝建立之时五代十国的乱世并没有被终结,赵匡胤保证不了是政权的长远】
公元960年那会儿,赵匡胤搞了个大事,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那时候他还是后周的殿前都检点呢,被手下将士们一拥而上,“硬推”着披上了黄袍。接着,他就带着军队杀回后周的都城开封,让只有7岁的小皇帝柴宗训乖乖地把皇位给让了出来。
赵匡胤建立宋朝那会儿,就是说后周没了,五代算是告一段落了。但十国那边还没搞定呢,南唐、后蜀、南汉、南平、吴越、北汉这六个国家都还在,而且还有些地方军阀各自为政。所以说,赵匡胤刚当上宋朝老大时,天下还是挺乱的,他的宋朝跟五代十国里的其他几个政权没啥大不同。至于他能不能把天下都收服,那时候谁心里也没底。
赵匡胤这辈子一共有四个儿子,但其中两个不幸早夭,所以实际上他只剩下两个儿子了,就是老大赵德昭和老幺赵德芳。宋朝刚建立那会儿,赵德昭才9岁大,而赵德芳更是只有1岁。
五代十国那时候,真的是乱得不行。赵匡胤之前的皇帝们,就像是走马灯一样,差不多三年就得换一个。而且啊,好多皇帝都没能有个好下场。就说赵匡胤的老上级,后周世宗柴荣吧,他算是那时候少有的能安稳离世的皇帝了,可即便如此,他也只活了39岁,真是可惜,英年早逝啊。
赵匡胤建起宋朝后,还有好多政权得摆平,他心里也没底,这江山能坐多久。再说了,他也怕自己跟老上司柴荣一样,忙着统一天下,结果累垮了,英年早逝。万一自己真走了,留下小儿子赵德昭当皇帝,谁能保证以后不会有人再对赵德昭来一出黄袍加身的大戏?毕竟,这黄袍加身的事儿,可不是赵匡胤开的头,最早这么干的,是柴荣的姑父,后周太祖郭威。
所以,赵匡胤当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后,并没有急着把大儿子赵德昭封为皇太子。他心里盘算着,要是哪天自己有个三长两短,赵德昭还那么小,接了皇位,恐怕下场就会跟柴宗训一样。那样一来,他赵匡胤不就跟柴荣一样了,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天下,最后拱手让人了吗?
后周太祖郭威的孩子全让后汉隐帝刘承祐给杀了,没了亲生孩子,他就把妻子的侄子柴荣收为了养子。另外,郭威的四女婿张永德也挺有本事。这让郭威挺纠结,不知道将来把位子传给女婿好还是传给妻侄好。思来想去,郭威觉得柴荣的才能比张永德更强,所以最后还是决定把位子传给柴荣。
柴荣在往北打战的时候得了重病,只能无奈带着军队回家。在回开封的路上,他意外捡到了一个竹片,上面写着“检点当天子”,这让他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那时候的殿前都检点正好是张永德,柴荣就开始担心,万一自己不在了,张永德可能会对他的儿子柴宗训的皇位构成威胁。所以,在柴荣快不行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命令,把张永德的殿前都检点职位给撤了,让赵匡胤接了班。
挺有意思的是,柴荣在快不行的时候,还反复交代要好好辅佐他的儿子柴宗训。可没想到,柴荣一死,刚被安葬,赵匡胤就跟着黄袍加身的戏码,把柴宗训的皇位给夺走了。
赵匡胤对这些事情记得清清楚楚,全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因此,他心里挺犯嘀咕,生怕自己哪天也跟柴荣一样,年纪轻轻就没了。那样的话,他儿子赵德昭的命运,不就跟柴宗训一样惨了吗。
赵匡胤之所以挑中弟弟赵光义当继承人,是有他的道理的。一方面,赵光义在陈桥驿那场兵变里可是出了不少主意,赵匡胤能当上皇帝,赵光义功劳可不小。
还有件事儿,得说说赵匡胤他妈杜太后。宋朝建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杜太后病得挺重,眼看就要不行了。临终前,她跟赵匡胤说,他能打下这天下,全靠后周的皇帝柴宗训年纪太小,给了他机会。所以,杜太后建议赵匡胤,将来立继承人得选个年长的,别让小孩子接班。赵匡胤一听,觉得有理,就跟他妈立了个约,说以后皇位不传给小孩子。这事儿宰相赵普也在场,做了个见证。后来,这事儿就被叫做“金匮之盟”。
《宋史》里头写着,建隆二年,也就是公元961年那会儿,太后生病了,太祖一直陪在身边,没离开过半步。太后心里明白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把宰相赵普叫进了宫。太后问太祖:“你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天下的?”太祖回答说:“我能有今天,全靠祖宗和太后的积德。”
太后摇摇头说:“不对,是因为周世宗让个小孩来管天下。要是周家有个成年的君主,这天下哪轮得到你来坐?你将来得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天下这么大,能有个成年的君主,才是国家的福气。”太祖一听,磕头就哭,说:“我一定按您的吩咐办!”太后又转头跟赵普说:“你给我记好了,这话不能忘。”赵普就在床前写了份誓书,还在末尾署了名“臣赵普书”。然后把誓书藏在一个金柜子里,找了个细心的宫女看着。
根据赵匡胤和他妈杜太后定的“金匮之盟”,赵匡胤走了之后,皇位得传给他弟赵光义。赵光义没了,就轮到他们最小的弟弟赵廷美。等赵廷美也不在了,皇位就回到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手上。说白了,杜太后就是想让赵匡胤的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先帮着把国家稳住,等局势安稳了,再由赵德昭来接手当皇上。
其实,“金匮之盟”这事儿在历史上一直争议挺大的,但不管它是真是假,“金匮之盟”都挺贴合当时的那个局势。
要是“金匮之盟”这事儿是真的,那杜太后可真是有远见。想想看,杜太后走的时候,赵德昭才10岁大呢。她担心后周那样的悲剧重演,这份担忧也是人之常情嘛。
就算那个“金匮之盟”是编出来的,赵匡胤在当时那种复杂情况下,也不太可能考虑让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当太子。事实上,赵匡胤在杜太后走了之后,确实是把赵光义当作接班人来培养的。
赵匡胤打下宋朝江山那会儿,天下还不太平,加上他记着后周是怎么没的,就没急着让儿子赵德昭接班。
【但是赵匡胤没有明确册立赵光义为皇储而是采用了隐皇储的办法】
尽管赵匡胤和杜太后有过“金匮之盟”,说好要让弟弟赵光义当下一任皇帝,但实际上赵匡胤从没正式说过赵光义就是皇储。他用的那套方法,就像是五代十国那时候流行的,不直接点明,而是暗中选定皇储。
隐太子这事儿,主要是在五代十国那乱糟糟的年代里常见。那时候,太子和儿子为了皇位,经常搞出些弑父夺权的事儿。为啥呢?因为一旦正式立了太子,他周围就会聚起一帮子势力,对皇上来说威胁可大了。特别是国家不太平的时候,这种弑父抢皇位的事儿更是时有发生。所以啊,到了五代十国后期,大家就想出了个隐皇储的招儿来应对。
隐皇储这事儿,就是说给人实打实的皇储权力,但就是不给他正式戴上那顶皇储的帽子。到了五代十国那会儿,特别是后期,你要是看到哪个亲王不光封了爵位,还兼着京兆尹的职位,而且他的地位比宰相还要高,那基本上就可以确定,这家伙就是隐皇储了。
想当年,郭威打下后周这片江山时,他把柴荣收做了干儿子,并且直接提拔柴荣做了晋王,还让他当上了京兆尹,这职位比宰相还要高。后来,郭威一走,柴荣就凭这个身份,接手了皇帝的宝座。
赵匡胤当上皇帝没多久,就让赵光义做了京兆尹这个大官。杜太后一走,他立马又给赵光义升了官,封他为晋王,还特地强调赵光义的地位比宰相赵普都高。而且,他给赵光义的护卫和仪仗,规格都比亲王还要高。从这些事儿就能看出来,赵匡胤其实是用一种不张扬的方式,悄悄地把赵光义定为下一任皇帝了。
咱们说说赵德昭,赵匡胤当皇帝的十六年里头,赵德昭既没被封为王,最高的官也就只是个检校太傅。从这些封号官位上来看,赵匡胤压根儿就没打算让儿子赵德昭当太子。
不过赵德昭可是赵匡胤的亲骨肉,做父亲的哪个不想把家业传给自家儿子呢,赵匡胤自然也不例外。
说实话,赵匡胤用的那个隐藏皇储的招儿,也就是个临时办法。他快到退位那会儿,接连打下了南汉和南唐,就差北汉和吴越没搞定,可以说,这天下大半都攥在他手里了。所以那时候,赵匡胤就琢磨着把赵德昭立为皇储,毕竟赵德昭那会儿都二十大几了,早不是小孩子了。
可赵匡胤这时候瞅见,弟弟赵光义的势力已经稳扎稳打了,想动他可不简单。就拿他想把都城挪到洛阳这事儿说吧,好多大臣都不乐意,尤其是赵光义,带头反对。赵匡胤迁都的计划都被这么拦下了,他心里就琢磨开了,这些唱反调的人,肯定都是赵光义在背后搞的鬼。这样一来,他也清楚了,赵光义在政治上的位子,已经是动不得了。
所以,赵匡胤不敢随便撤掉赵光义。尽管他有把握在撤换赵光义后仍能稳住大局,但这么做肯定会引发宋朝的内乱,就算稳住了,也会让国家实力大打折扣。虽说赵匡胤那时已经掌控了中原,可北方还有北汉和契丹的辽国联手虎视眈眈。要是他为了选继承人这事在朝廷里闹得鸡犬不宁,那最后受益的,很可能就是北汉和大辽了。
因此,赵匡胤对赵光义一直小心谨慎,没敢贸然行动。他原本计划一步步削弱赵光义身边的势力,然后再让赵德昭来接替他的位置。可赵匡胤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命数已尽,在打败南唐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突然就离世了。
换句话说,赵匡胤还没来得及把皇位传给儿子赵德昭就去世了。那时候,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很大,赵匡胤没法马上改变他的地位,所以最后是赵光义当了皇帝。这事儿也给后人留下了“斧声烛影”的传说,大家都怀疑赵光义是不是杀了哥哥篡了位。不过,“斧声烛影”这事儿是真是假,那可能就只有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自己心里清楚了。
【赵德昭最后也没能继承皇位】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根据“金匮之盟”的规矩,他得把位置传给小弟赵廷美。刚继位那会儿,他也确实这么做了,暗地里把赵廷美捧成了接班人,封他为齐王,还让他管着京城。同时,赵德昭也被封为了武功郡王,官职做到了检校太尉,他们俩的地位都比宰相高。说白了,赵光义刚继位那会儿,还真是照着“金匮之盟”来的,赵廷美成了背后的储君,赵德昭则是第二人选。
大家都清楚,赵光义走了之后,是他儿子宋真宗赵恒接的班。但你们有没有想过,赵廷美和赵德昭这俩人呢?他们咋就没能当上皇帝呢?说白了,赵光义用了两招,就让赵廷美和赵德昭彻底没了戏,到手的皇位谁也不想拱手让人啊。
头一件大事,就是要把赵德昭给解决掉。话说在公元979年那会儿,赵光义带兵把北汉给灭了,他心生壮志,想趁着这股子胜利劲儿,继续往北打,从辽国人手里把幽云十六州给抢回来。赵德昭呢,也跟着他一块儿去北伐了。
在攻打幽州的一个晚上,赵光义带着御营军队打着打着就跟主力部队走散了。那时候,军队里没了头儿,乱成一团。不少大臣心里琢磨,赵光义八成是出了啥意外,就纷纷跟赵德昭提议,说他是太祖的儿子,应该在军队里接过指挥棒,继续带着大家打仗。
赵光义竟然毫发无损地回来了,得知这事后,他当然火了,但还是忍了下来。最终北伐没能成功,赵光义还在战场上挨了一箭,这让他心里别提多憋屈了。回到朝廷后,他迟迟没给打败北汉的那些功臣发奖,这事儿赵德昭看不下去了,直接就跟赵光义杠上了。
吵架时,赵光义火冒三丈,甩出一句:“等你以后坐上皇位,再给他们封赏也不晚!”他本是想吓唬吓唬赵德昭,可这话却让赵德昭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回家后,赵德昭觉得皇帝开始怀疑自己,心里一横,就上了吊,那年他才29岁。
赵德昭走了没多久,他弟弟赵德芳也在梦里突然没了,当时才22岁。
赵光义对赵德昭两兄弟的过世表现得非常伤心,但说实话,他却是这俩侄子没了之后好处最多的人。因此,赵匡胤那俩儿子年纪轻轻就没了,这事儿跟赵光义有没有瓜葛,那就真的说不清了。
第二件大事,就是要解决掉赵廷美。据说啊,赵廷美和兵部尚书卢多逊暗中联手,打算硬把赵光义从皇位上拉下来,好让赵廷美早点当上皇帝。可这事被发现了,赵光义火冒三丈,直接就把他俩给流放了。赵廷美呢,原来的齐王爵位被撸了,变成了涪陵县公,全家老小都得搬到房州去。到了那穷乡僻壤,赵廷美心里憋屈得慌,整天闷闷不乐。没多久,就在房州因为心情太差去世了,那时候他才38岁呢。
结果呢,“金匮之盟”里定好的皇位继承人一个个都莫名其妙地没了,赵光义一看,没别的选择了,只能“没办法”地让自家儿子赵恒坐上皇位。打那以后,北宋的皇位就一直在赵光义这一脉传下去了。
宋高宗赵构往南逃到南方,建起了南宋。那时候,他逃跑时吓得太狠,生育能力没了,所以没有孩子。这样一来,赵构只能把皇位传给赵德芳的后代赵昚。从那以后,南宋的皇位就在赵德昭和赵德芳这两兄弟的后人里传来传去。所以说,到了南宋那会儿,皇位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代手里。
【写在最后】
赵匡胤当了十六年皇帝,却始终没让儿子赵德昭当上太子。一开始,因为天下大乱,他不敢贸然立太子。后来局势慢慢平稳了,可赵光义的势力已经做大做强,赵匡胤动不了他了。再加上他自己身体也不行了,最后皇位就落到了赵光义手里。
所以说,要是赵匡胤能再多活一两年,他可能就稳稳当当地把赵光义摆平,让自个儿儿子赵德昭坐上皇位了。但可惜啊,老天爷不给他这个时间,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的人们才对赵光义是不是杀了哥哥篡位充满了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