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邓小平在一次会议上罕见地拍了桌子:“黄昆同志,是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叫他改行教别的,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黄昆是中国现代物理学领域泰斗级的人物,是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1945年他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深造,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莫特教授。他提出的“黄昆方程”、“黄-里斯理论”等,至今仍是固体物理研究的重要基石。新中国成立后,黄昆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归国,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然而在那段特殊岁月里,黄昆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1969年,大批大学教师被下放,黄昆被安排在北京昌平参加改造。焊塑料管,做晶体管集成电路,黄昆做的都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事。即便身处逆境,面对种种不公,黄昆依然有一颗“想为国家多做点事”的赤子之心。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他倾注大量心血,编写出《半导体物理基础》和《晶体管-晶体管数字集成电路》。1975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特别邀请黄昆教授,作专题学术报告。他以独到的学术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与会科研工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一年,邓小平复出。在一次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教育部等科教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上,一向以沉稳著称的邓小平却罕见地拍了桌子。“我们有一位老科学家,黄昆同志,是半导体领域的专家。北京大学叫他改行教别的,他不会;科学院半导体所请他作学术报告,反应很好。他的研究,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这种所用非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作为知名学者,竟然遭遇如此处境,为什么不让他从事自己专业的研究?如果北京大学不用他,可以调他到半导体所当所长!”会议结束后,时任教育部部长的周荣鑫,立刻就到北京大学帮黄昆办理调动事宜。然而,邓小平的这次“点将”,却遭到了阻挠,甚至被大肆批判。直到1977年,邓小平又一次恢复工作,开始执掌党政大权。1977年8月上旬,邓小平亲自主持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科技教育政策的拨乱反正工作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期间,邓小平特别向北京大学副校长沈克琦教授,询问了黄昆的近况。得知这位杰出的半导体专家仍在“北大200号”后,邓小平坚定地表示:“我现在仍然认为,他可以担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与1975年那次讲话后的情况截然不同,这一次,邓小平的指示得到了迅速落实。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立即展开行动,短短数日内就完成了人事调动手续,向黄昆发出了正式调令。时年近六旬的黄昆随即赴任,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开始了新的工作。这件事不仅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对于全国科技界的“拨乱反正”,也意义非凡。参考资料中国新闻周刊:邓小平的复出与科学的春天:我愿意当你们的后勤部长
1975年,邓小平罕见地拍了桌子:北京大学叫他改行教别的,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
文史风云
2025-04-07 18:33:5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