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数十载,岁月匆匆,我也逐渐步入暮年,愈发能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每日坐在门诊,望着源源不断前来求诊的患者,常常感慨时光飞逝,自己虽已年老,但患者对健康的渴望却从未改变。有时,面对患者饱受病痛折磨,我满心焦急,恨不能时光倒流,让我以更充沛的精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为何如此拼命?因为我深知,熬夜钻研医术的辛苦,远不及看到患者病情不见好转时的痛心。从踏上医学之路的那一刻起,我便明白,行医是一场良心的坚守,患者的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间质性肺炎,在中医领域多归属于 “肺痿”“肺痹” 范畴。其发病机制复杂,中医认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久病等,致使肺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肺失濡养。
肺就如同人体的 “气体交换站”,而气血则是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动力源泉。一旦气血运行受阻,肺脏功能受损,便会出现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曾有一位王女士前来就诊,她时年 50 岁,被间质性肺炎困扰了 3 年之久。初次见面,王女士面色苍白,身形消瘦,呼吸急促,说话断断续续,每说几个字便要停下来喘口气。
她自述,患病以来,咳嗽不断,尤其在夜间,咳嗽加剧,常常咳得难以入眠,气短症状也日益加重,稍微活动一下,如穿衣、洗漱,便气喘吁吁。平日里,她精神萎靡,少气懒言,全身乏力。
观察其舌象,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象沉细。胸部高分辨率 CT 显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条索状阴影,部分伴有磨玻璃影。

从中医辨证来看,王女士患病时间较长,久病耗气伤阴,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少气懒言、精神萎靡是气虚的典型表现,机体推动无力;舌质暗红、脉象沉细则揭示了血虚之象,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肺络。
加之肺气亏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进一步加重病情。针对她的病情,治疗应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滋补肝肾为原则,以改善肺部气血循环,滋养肺脏,缓解症状,提高肺功能。
于是,我为王女士开出如下药方:黄芪、党参、沙参、麦冬、玉竹、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桑白皮、杏仁、紫菀、款冬花、甘草。
方中黄芪、党参大补肺气,增强机体正气;沙参、麦冬、玉竹滋养肺阴,润肺止咳;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改善肺部血液循环;
地龙通经活络,辅助活血化瘀之力;桑白皮、杏仁泻肺平喘,止咳化痰;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使药效协同发挥。

一个月后,王女士复诊,脸上有了些许血色,精神状态也有所好转。她高兴地说,咳嗽次数明显减少,夜间睡眠质量提高了,气短症状也有所缓解,能自己慢慢走上一段路了。
看到她的好转,我倍感欣慰,依据她的恢复情况,对药方进行了微调。
三个月后,王女士再次前来,她呼吸顺畅了许多,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如散步、买菜等。虽然偶尔还会咳嗽几声,但她对康复充满了信心。一年后随访,王女士的症状基本消失,复查胸部 CT 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减少,肺功能也有了显著改善。
回顾王女士的治疗过程,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经方的魅力在于精准辨证,因人而异。作为医者,每一次面对患者的痛苦,都像是一场与病魔的较量。我深知,唯有秉持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不断钻研医术,才能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愿拼尽全力,用手中的经方,为更多间质性肺炎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让他们重获健康与希望。同时,我也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传承下去,让更多患者受益于中医的智慧,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