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在国务院的会议上,居然着重强调了地方罚没收入增长过高过快,要进行梳理和复查的新闻。
再结合前几个月,网络上零星出现的关于跨区执法,远洋捕捞,以及各地年底突击罚款、捞收入的行为,我认为如果要理性分析,还得看背后的经济规律。虽然这篇文章的主基调也是批判,但还是要对这两天的一些标题党,先进行澄清和区分。这两天我看到不少标题党将罚没收入和非税收入等同起来,这个造成的误导是很大的。在今年的前11月,我国的非税收入约为3.7万亿元,同比增长17%,而其中令人担忧的数据是10月和11月两个月的非税收入增速都达到了40%,创下了历年的最高值。由此可见,全国许多地区都在今年地方上的税收出现滑坡之后,将重点目标转移到非税收入领域。但是非税收入并不仅仅是罚没收入。一些营销号震惊体,直接将两者对等,从而造成对立情绪,这是不对的,因为非税收入,其中还包括了,一些国企的盈利的缴纳,以及地方的一些国有资产以及国有资源的一些变现。其中就包括前段时间被一些人批判的,某些地方将低空空域经营权,进行拍卖和出售,至少现阶段对这一现象,政策面看法是中性的,而不是负面的。真正从最高层到老百姓的民心,这两个方向都认为是负面增长的。是非税收入中的一部分,罚没收入。在国务院的这次会议上总理指出,要对非税收入的过快增长进行审查核实,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因为今年没有过完,所以各地的罚没收入具体金额,以及增长率还没有比较官方的数据出来,但是我梳理了2023年的两个数据。我认为从2023年的数据已经可以反映问题。我从网上搜集到的表格,是两个部分。第1个是城市排行榜,就是2023年我国罚没收入占比税收收入的一个比例从高到低,全国前30名的城市排名。第2个是我想收集去年全国所有省市区。这一层级的罚没收入占税收占比的排名,但是我发现有十几个省市区的数据查不到。在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里面,能够查到17个省市区公布的2023年罚没收入金额,罚没收入增长率以及罚没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不同城市的税收规模,经济体量都不一样,人口规模、经济活跃度也不一样,因此直接比较总额,我认为是不公平的。比如上海这样的一个大城市,一年gdp几万亿,税收几千亿。那么如果他的罚没收入,是几十亿甚至100多亿的话。而另外的一个四线城市,它的每年的税收收入只有100多亿元,而它的罚没收入达到了四十几亿元,那么这其中哪个城市的罚没收入更加不正常的?当然是这个三四线城市!所以我认为最应该比较的,不是罚没收入的总额或者罚没收入的增长率,而是应该放眼全国,进行罚没收入与税收的占比排行。
我有些担心,本文的各省市罚没数据,都是网络收集的,存在数据不准确导致分析偏颇的可能。希望罚没收入占比城市排名以及省市排名,从今年年底开始形成更加权威的公开榜单。这份榜单可以视作各地民营经济信心,以及投资营商环境的一个红黑榜。唯有明确过度罚款,就是砸当地民营投资、更多老百姓就业的饭碗,或许才能真正遏制突击罚款、远洋捕捞的继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