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当官,在古代中国,大家都认为读书人当官是一条理想路径,有一个说法就是“学而优则仕”,但其实在世界历史上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
对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构建过程,不难发现,武将当政、财阀当政、教会当政才是惯常操作,因为这些人手上掌握着军事资源、经济资源和观念资源。
所以在古罗马,凯撒这样的杰出武将才是国家栋梁。在法国,许多大臣是教会出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是半个政府,还殖民统治了印度。
欧洲的国王也会喜欢读书人,如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特别喜欢伏尔泰,常常召见他来求教,但也仅限于谈谈人生和理想。他不会对富尔泰说:“你这么有学问,要不给你一个部长当当?”
在西班牙和日本,被中国人看作一介武夫的武士却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武士精神象征着冒险精神和无上荣耀。这种冒险精神又推动了航海大发现和公司制度,经历数个世纪后,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辉煌的商业文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为什么都没有皇权?皇权又为什么要结盟他们来治国?其实仔细想想,皇权之所以选择与读书人结盟,恰恰是因为读书人什么都没有。
读书人没有自己的军事基础、经济基础和宗教基础,即使当官了,也很难代代相传,所以对皇权不构成真正威胁,恰恰可以成为皇权最安全的盟友,于是才有了读书人的当官机会和晋升通道。
科举制度的最大功能是对社会精英的筛选和驯服。每个时代里的每个人都有向上流动的需要,底层想上升成为精英,想飞黄腾达。
科举制度能把那些四处冲撞的精英有序纳入到读书做官的轨道上,提高社会的稳定性,通过利益和价值导向,制造了一个庞大的仕人阶层。
10000个人去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可能只有100个人做官,但科举的最大价值不仅是找到这100个人,而是让那9900个人也加入这场游戏。
在古代,无论是穷人、富人。不管农民、商人、地主,但凡能承担,都会让孩子去读书、考试和做官。
这种延续千年的利益考量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导致中国并没有像古罗马那样发生武而优则仕,也没有像荷兰和英国那样发生商而优则仕,中国产生的是学而忧则仕,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
以上是从历史维度解释,为什么我们会理所应当地认为读书做官可以带来财富。
接下来说说经商,正因为几千年来形成了强大的读书文化,在经商方面的认知和认可就变得相对很弱。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中的数据显示,大型私企老板的本科率不到40%,中小企业老板的本科率更是低得离谱。
再看一看另一组更有意思的数据,就是老板们创业前的经历,更能揭示出这些老板的原始积累来源。
这份调研报告把老板们创业前的职业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下海型,指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过的老板。二是改制型,指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老板。三是跳板型,指在外企或私企工作过的老板。四是跨界型,只既在体制内,又在体制外工作过的老板。五是草根型,指个体户、下岗工人、农村进城等背景的老板。
报告显示,有体制内背景的、下海改制和跨界型的老板占中大型企业家的大多数,有70%,他们的成功不能说跟读书毫无关系,但只能说关系不大。跳板型和草根型的中大型企业家加起来连30%都不到。
所以在经商方面,知识虽然能开拓人的视野,帮人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能指导人的选择,但它绝对不是成功的主导因素。时代、资源、行动、机会、运气同等重要。
但因为读书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拥有崇高地位,所以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成功的企业家,在功成名就后都乐于把自己打造成一位有知识的智者,让他们的形象与财富相匹配,进而加强了国人对知识万能论的进一步推崇,而弱化了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
以上是从社会维度解释,为什么我们那么坚定相信读书经商可以带来财富。
最后说劳动,打工人一般认为能实际帮助自己的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知识能否变现,只取决于它能否提高你为老板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没读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丝毫不耽误你打工,但没考过CPA,很可能会影响你的晋升。
现代公司把复杂的生产和服务分解成一道道简单的工序,最终变成一个个简单的岗位。这样做的好处是效率极高,培训简单,质量稳定,公司缺了谁都能照样运转代价,却使员工失去了不可替代性,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化重复中丧失了全局的思辨能力。
讽刺的是,若干年后,你可能已经被裁员,被年轻的劳动力替代。但是你过去的辛苦劳作,也许换来你成为一个身体勤奋却头脑懒惰的废材。当初是谁设计了这样的劳动方式,让你变成今天这种田地,堪称一个巨大的局。
这是从劳动维度解释为什么读书可以带来财富,虽然财富量级不大,但还是能养家糊口的。
细心的人会发现,无论走上述哪条路,读书都不会必然带来财富。那读书提升认知还有用吗?
当然有,不读书你就不会知道上述这一切。读书的作用恰恰是让我们毫无遮蔽地看到了这些事实,而不是活在虚幻的感觉里。唯有清楚事实,我们才能穿透迷雾,看清一条条明路。
读书后的你还会发现,世人这种以财富为人生价值唯一衡量标准的思路,本身就充满了问题。现代人一直苦苦追寻关于人生幸福的答案,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确催动着所有人如机器般一刻不能停歇,求生存,占资源,得体验。人们用辛苦赚到的钱在消费主义中纵情狂欢,结局却依然落寞和可悲。
规模化和标准化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社会需要大量勤勉的螺丝钉,让庞大的人口穿上便宜的衬衫,吃上方便的外卖,让人人都觉得自己过上了好日子。
社会学家帕森斯曾说,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具有强大的约束力,社会通过社会化过程塑造每个个体的行为和意识,当个体需求与社会意志不一致时,社会影响会使个体的决定趋向一致。
这冷冰冰的一段话背后,是多少人的命运挣扎?无论选择上述哪条路,你是否都应该尝试一下,去发现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可能性,让生命成为一件不可混淆、无可取代、难被复制的艺术品。
社会学家鲍曼说,如果现实安排的必然性将你笼罩得喘不过气,你不妨像真正的诗人那样,去打捞那些本可以实践的可能性。
我们需要穿透那些人为构造的壁垒,也就是盛行于当下的意识形态、流行观念以及行为习惯,来找到自己来这个世界上的真正意义。
在秩序井然、欲望横流、万事皆可量化的现代社会游戏里,你可以做一个入世的强者、出世的智者,你既可以接受顺应这个社会游戏,也可以思考和尝试其他的可能性,而这样的自由选择也体现了你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在见识过生命的宏大、知识的广博,感受过与高等灵魂对话的震撼之后,你的认知会得到极大提升。
戳破读书万能论的幻觉,穿透读书无用论的杂音,平静地拥抱读书本就是自身需求的事实,你可以做出对自己处于世俗认知中最有利的的选择,也可以做出置身于社会奖励序列之外的选择,有才、有财都只是生命中的一种馈赠。
洞见全貌而深思熟虑的你,才会有健全的思维逻辑和宠辱不惊的勇气,去对抗社会塑造个体的强大力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