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摄影记者首先是记者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3-05 20:00:54

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推出《首席讲堂》栏目,邀请新京报的首席记者、编辑讲述新闻报道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今天推出的是第三期,邀请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分享其专注的“解困影像报道”相关经验和心得。

前言

陈杰是《新京报》2003年创刊时的首批摄影记者,先后担任摄影部副主编、主编等职务。 他始终放不下亲自用镜头直接观察和记录社会的执念,于 2014年辞去主编之职,转任《新京报》首席记者,重新做回一线记者,继续用镜头来 观察、记录社会 。 此时,新媒体时代已到来。 陈杰的回归一线,并非一帆风顺,也同样面临传统媒体摄影记者转型困境,但他并没有气馁,持续不懈地付出 勇气和汗水,最终探索出了一条“解困影像调查报道”之路 。

01

什么是“解困影像调查报道”

提到“解困影像报道”,就要提及“解困式报道”,这是“一种关注解决方案的新闻专业主义”,一种有很强行动导向的新闻报道方式。

解困影像调查报道,是经过长期新闻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图片、视频等融合媒体方式,结合中国国情与纪实摄影的精髓,探索出的一种新闻影像报道形式。

解困影像调查报道不同于报道摄影中单一的价值呈现,它超脱了纪实摄影的范畴,包含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

这种报道方式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还具备深刻的内涵,能够触及公众的共鸣和思考,并通过持续的深入关注,促进事件的实际解决。

解困影像调查报道,增加了报道摄影的广度和深度,具有“呈现真实-普及常识-干预现实”的新闻良性循环特征。

02

做好摄影记者,首先要做好“记者”

新闻记者是个平凡的职业,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承担记录当下、挖掘真相、反映时代的职责。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首先要把“记者”做好,培养好新闻意识,然后才能做好摄影记者。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人也都可以是摄影记者,可是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对突发事件、灾祸现场的第一现场报道,专业的摄影记者具备专业的职业训练和影像素养,可以挖掘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挖掘掩盖在表象之下的东西。 新京报视觉部对摄影记者的影像表达逻辑和拍摄思路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合格的影像和开放的思路。 好的图片要从情感上打动读者,这种情感的把握是适度的、含蓄的,而不是以所谓的血腥、刺激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的眼球。 摄影记者是民众眼界的拓展和延伸,要坚持“客观”、“责任”等新闻价值观,坚持新闻影像的真实性原则,成为一种“社会看门人”。 这除了付出辛苦和努力外,要有更多的策略和方法。如要去曝光一个黑工厂,不是一定要进去厂房才能曝光,可以通过它的产品、排放的污水....有很多种方法找到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 另外,一定要“俯下身”,真诚沟通,团结有意愿表达的人。 采访时有人担心“哎呀,采访这个事情太难了,两眼一抹黑”。但其实真正去调查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人都想表达、愿意提供帮助。尤其是一些社会问题,有很多非常专业、出色的人,一直关注着事件发展,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渠道。真诚地沟通,让更多人愿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表达出来,这很关键。

03

摄影不是学的,是练的

现在,很多人在教摄影、谈摄影,常脱口而出似是而非的词句。其实,做好摄影,是否经过专业摄影训练并非是必要条件。

运用摄影工具,在不断追求卓绝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拓宽视野、独立思考、增进知识,厚积薄发,才是做好摄影记者的要义。

首先,摄影更多是经历,这经历和年龄无关,而是要有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就像我们看到的事件、信息,是真真假假的。在所有的采访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先就要探究事件本身的疑问,再思考怎么去破解它。当你带着问题意识去采访、探究的时候,你对事件的辨别就会更清晰一些。

第二个就是行动。选择做新闻摄影,必须要实践。摄影能力的提升主要不是靠学,是要靠练的,是观察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态度。没有实践就没有摄影,一定要用脚去丈量,所采访的每一个事件,都是用脚丈量出来的,所有的真相得到现场才知道。

第三,摄影就是“在场”。真正的摄影人,无论从事摄影几年还是几十年,拥有的思想、技能、视野、题材深度等也许不同,但行动力应该是共有的。不是在司空见惯的现场,而是在有“影像”的现场,观察、思考、捕捉、自省,周而复始,永不懈怠。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唯有行动不可懈怠,因为“在场”的丰富性,永远不是预见所能抵达的。

摄影是一场奇幻之旅。每一次采访,都是一个非常奇幻的过程,在做这个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发现自己,问题也好,优点也好,都会不断地发现。如生命的意义,摄影也是永远在行动中彰显力量。

04

影像报道选题及拓展

好的选题首先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话题性,可以以小见大,能够集中体现社会矛盾和冲突,包括发展的困境。

二是,要有充分的影像表达空间,不仅局限于图片,而且可以扩展到视频记录空间。

选题有时候不要局限于报道的概念。

作为摄影记者,发稿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唯一的目的,在这个职责范围里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认同,想要表达、呈现、推动,可以去推动一些问题的改变,可以更加有韧性地关注一些问题。

关键的是,记者要打开,要抛开过去那种对记者的狭义理解,不仅要拍摄新闻题材,还可以长期关注某些领域,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可操作的选题就会非常多。

05

持续关注

形成解决问题的闭环

解困影像调查报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影响决策,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更重要的是,解困影像调查报道对事件的报道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要对事件的后续进展进行持续关注,形成问题解决的闭环。 如2014年在新京报刊发的题为《沙漠之殇》的报道,是关于腾格里沙漠腹地因被化学工业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严重污染的独家报道。

▲2014.9.6《新京报》刊发的《沙漠之殇》独家报道

此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务院迅速成立专门调查组,掀起了新环保法实施前夕的“环保风暴”。 报道促成了被污染的腾格里沙漠得以修复和保护,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新京报》发表持续追踪报道

目前,腾格里沙漠污染修复已经持续近10年。 整个过程,新京报一直保持关注,持续报道追踪,关注后续发展。 对整个事件的报道,慢慢推进,层层突破,从事件的外围到核心到其最后的结果,步步深入进行报道,立体式地从各个方面进行全景展示。 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任重道远,但,各方努力去行动了,一切都在慢慢改变,这正是持续关注和报道带来的改变。

06

影像的力量

影像是表达手段的一种,有些事情,被看见,才有可能带来改变。

做新闻摄影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解困式的一线调查,执着于一名摄影记者的职业精神,深度挖掘更多身边的故事,为社会发展助力。

一张张的影像作品,记录和传播的是一个个直击人心的故事,在为世人留下重要史料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次次难以置信的改变,这就是影像的力量! 始终相信,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但人性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体可以用照见人性的力量,并聚合更多能够带来改变的力量,最终推动变化。

编辑|胡炜

校对|李立军

-了解多一点-

陈杰

新京报首席记者。

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奖(荷赛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华赛和亚洲新闻奖金奖、两届中国摄影金镜头年度杰出记者、中国最佳环境记者、阿拉善SEE生态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映纪实摄影奖、CCTV年度十大法治人物、5次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代表作品有:天津大爆炸、悬崖村、腾格里沙漠污染等。

著有纪实文学和画册《从旁观到介入》、《走出悬崖村》、《遥远的村庄·变迁》。

“首席讲堂” 往期回顾

Vol.01

新闻评论不能做“跟屁虫”

Vol.02

新闻评论拒绝“标题党”

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详情联络13501387710(微信同号)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