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记》是我国电视史上的一部不可复制的篇章,是重播次数最多的一部电视剧,这么多年,依旧被大众津津乐道,百看不厌。
这部电视剧中,《趣经女儿国》这一集,犹如一颗温润的夜明珠,熠熠生辉。
“女儿国国王”朱琳和“唐僧”徐少华用克制的感情和精湛的演技,编织出一段佛性与人性的缠绵诗篇。
2004年,《艺术人生》西游剧组重聚的舞台上,当朱琳轻唤出"御弟哥哥"那一声,当朱琳道出那句“别来无恙”的问候,时光仿佛静止,回到20年前的拍摄现场,台下的徐少华感慨无限,唏嘘不已。
这场跨越二十年的情感对话,早已超越了普通荧幕搭档的范畴,成为艺术创作与人性本真交织的绝佳范本。
一、女儿国国王和唐僧。对于《西游记》,杨姐一直遵循着原著,很少改动。
但在《女儿国》这一集,杨洁做了唯一的一次改动,原本就是一段关于妖魔鬼怪的平常戏,但杨洁想让唐僧谈一次恋爱。
在女儿国朱红宫墙的阴影里,女王用眼神编织着密不透风的情网。
当她手持通关文牒缓步走向唐僧时,纤纤玉指在文牒边缘无意识地摩挲,这个动作泄露了女儿国主内心翻涌的惊涛骇浪。
而唐僧在袈裟下的身体语言,同样耐人寻味。
当女王靠近时,唐僧不敢抬头,额头冒汗,手中的念珠会突然加速转动;面对"来世若有缘分"的诘问,他喉结的轻微颤动暴露出修行者的凡心。
唐僧动心了。
这种表演的张力源自演员对角色内心的深度共情,徐少华在拍摄日记中写道:"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玄奘作为人的脆弱。"
剧组在苏州园林取景时,朱琳经常独自徘徊在九曲回廊。
她说,这是为了"让身体记住这种被困在华丽牢笼里的感觉"。
这种沉浸式体验造就了表演的真实质感,当摄像机转动时,她已不再是演员朱琳,而是那个在权力与爱情间挣扎的女王。
徐少华因为紧张,短短的几句话,一开始拍摄就忘词。剧组的人取笑他,你是不是一见到朱琳就忘词。
二、二十年后的重逢叙事2004年的聚光灯下,朱琳那句"御弟哥哥",像一把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
朱琳上台,当主持人问她“这部戏重播的话,你还看吗?”
朱琳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其实我的目光锁定就是御弟哥哥了,今天最想说的是,自女儿国一别,已经二十载,御弟哥哥,别来无恙?”
随着朱琳一个小小的鞠躬,台下一片哗然,徐少华的身体不由自主的有了变化,那种恍惚,那份感慨。
主持人接着问,为什么感情那么深呀?
朱琳是这样说的:
虽然是一个有头无尾的爱情,但是,是一段人间佳话,人生是有七情六欲,也会遇到诱惑,像女儿国国王这样识大体,明大义,最后把爱情当做一种憧憬,一种追求,一种享受,就是进入到一种境界。女儿国国王做到了,我希望我也能够做到。
朱琳在访谈中,说起《西游记》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唐僧的这段最纯真的感情。
她说,我确实是全身心投入的,或者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假戏真做。但很多人会错误地理解这个词,尤其谈到男女恋情的时候,谈到假戏真做,就是动情了。任何情感都需要真的体会,就像喝这口水,你要咽下去一样。
从朱琳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女儿国国王,朱琳是倾情演绎,对于徐少华饰演的唐僧,女儿国国王真的动了心。
就像“这口水”,确实是真的咽了下去。
多年后,徐少华接受采访,提起朱琳,说她是我很早以前喜欢的一个演员,一个表演艺术家,我们的关系很好,我很喜欢她演的戏,也很喜欢这个人。
观众对这段重逢的强烈共鸣,折射出集体潜意识中对纯粹情感的永恒向往。
社交媒体上#女王与御弟的世纪对视#话题阅读量突破3亿,这种数据狂欢背后,是现代人对古典式含蓄美学的集体乡愁。
徐少华说,因为观众对角色的喜欢,从电视剧一直延伸到了生活中。
进西游剧组之前,徐少华就已经结婚了,拍完《趣经女儿国》这一集,他就离开了剧组,去上大学,迟重瑞接任出演了“唐僧”。
可是,关于两人的绯闻,却经久不息、
三、表演美学的伦理之思在方法派表演理论中,演员需要唤醒真实情感记忆。
朱琳坦言拍摄期间"分不清戏里戏外"的状态,恰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追求的理想境界。
也就是所谓的体验派,它强调的是演员要深入地体验角色的情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角色中去,达到“我就是角色,角色就是我”的境界。
这种体系特别注重演员的情感真实和内心体验,追求的是自然的、真实的表演。
徐少华在采访中强调的"喜欢",也是艺术家对完美创作搭档的珍视。
这种情感更接近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式的精神共鸣,而非世俗意义上的男女之情。正如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言:"真正的创作伙伴,是共赴艺术圣殿的朝圣者。"
为何和唐僧拍戏的女演员那么多,唯独只有两人的绯闻,传了那么多年?
也许,是因为当初杨洁的一个决定,她想让唐僧谈一次恋爱,想让他动一次凡心,让他爱上女儿国国王。
这段感情,是一段纯真的不夹杂任何外在东西感情,是女王和唐僧彼此的欣赏,爱慕和动情。
因此,角色的扮演者朱琳和徐少华,也要全身心投入。
所以,不但两人分不清“戏里戏外”,作为观众的我们,亦是觉得郎才女貌的他们,是那么般配。
而两人,也许当初在戏中,也有过一瞬间的动情,但回归生活,渐渐恢复理智。
当我们凝视这段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看到的不仅是两位艺术家的私人记忆,更是整个时代对艺术纯粹性的集体追慕。
在女儿国故事的尾声,唐僧策马西去的身影逐渐化作天边黑点,这个镜头语言暗合了中国美学中的"留白"传统。
朱琳与徐少华未竟的情感叙事,恰似这意味深长的留白,在观众心田播撒下永恒的想象种子。
当艺术真实与生命真实达到如此高度的共振,作品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这或许,就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终极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