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之前,黄克诚在红军医院的一个决定,影响多个开国将军的命运

人文之光啥 2025-04-03 10:54:38

小编是文史作者,同时在其他平台也写一些科学普及类的稿件。有时候从科学视角来看待人生,会发现有时候,决定人命运的,还真是一念之差,或者说运气。当然,这个一念之差,有时候或许又来自外力的影响。

所以即便是科学视角,也会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励志鸡汤而已。

比如今天本文就要说一说,红军长征前夕,黄克诚的一个决定,影响了多名开国将军一生的命运。

1、黄克诚的判断

事情还得从1934年说起。

这一年,老蒋对中央苏区开始了第五轮的围剿。当然,后来的历史让我们知道,老蒋的第五轮围剿和之前的四轮不一样:因为这一轮围剿老蒋出动了机械化部队和工程兵参与,并且根据之前四次围剿的经验,针对红军制定了了专门的应对措施。而对于这种战术改变,当时红军的决策层没有意识到,而是选择和国民党军打阵地战(当时决策者博古不懂军事,而军事顾问李德属于照搬苏联的经验来指挥红军),所以双方一开打,局势就相对明朗。

当时黄克诚在红三军团担任下边的师政委。黄克诚当时和彭老总(三军团的军团长)提到当时的局势,认为红军和国民党军打阵地战,最终的结果就是红军得蒙受极大损失,闹不好中央苏区都得赔进去。事后的历史来看,黄克诚的判断是对的。

一开始博古对于红军的折损不以为意,认为胜败是兵家常事。但是随着一番恶战下来,中央苏区丢失已经很难避免了。所以博古只好召开会议表示:红军可能“突围”。

当然黄克诚当时只是军团的师政委,级别方面没有参与这个会议,因此对于红军要“突围”这个机密情况是不清楚的。但是黄克诚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现象,以及红军不断失利的情况,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博古很可能做出撤离中央苏区的决议。

当然后来的历史证明,黄克诚的判断是对的。

2、黄克诚的忠告

之后的形势验证了黄克诚的判断。而当时三军团的医院里,还有不少伤员。同时黄克诚也收到明确指令:那就是要不了几天,红军大部队就会进行“战略转移”——后来的历史将其称为长征。

黄克诚于是到医院通知伤员:如果可以归队,应该尽量归队。当然因为红军的战略转移当时还属于军事机密,因为苏区也存在大量的国民党军事间谍,如果红军战略转移的消息公布,军事间谍会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给国民党军,到时候红军必然十分被动。

所以黄克诚只能告诉伤员:能归队,那就尽量归队。

而黄克诚的话,在伤员群体里产生不小争议:有的人意识到,黄政委不可能无缘无故告诉大家尽快归队,这必然涉及高层决策。所以,有的战士和干部选择归队,这其中包括不少后来赫赫有名的将领——比如张震上将,以及钟伟少将——电视剧《亮剑》里面的丁伟,其原型就是钟伟少将。此外还有其他开国将领。

这些人当时都是战士和低级别干部。但是他们选择相信黄克诚的话。

当然也有不少伤员没把黄克诚的话当回事。

红军长征以后,没有归队的红军伤员不少都留在了苏区。最终被国民党军杀死或者俘虏。

3、蝴蝶效应

而从张震和丁伟等人的命运来看,黄克诚的话无疑产生了蝴蝶效应: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张震和丁伟没有及时听到并相信黄克诚的话语,那么,他们也必然留在苏区。而留在苏区就意味着很大概率他们也会牺牲。那么,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张震和丁伟这些将军。不论是国家历史还是个人历史,都会产生一定的变量。

所以,历史有时候,充满了偶然。

0 阅读:7
人文之光啥

人文之光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