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现在我们称呼一位妙龄女子一般都是用“黄花闺女”来形容,这个已经流行了上百年的词可以说是经久不衰,人们也早已经习惯了这个词。
但是,国内有成百上千种花,如玫瑰、百合、牡丹、荷花等等,既然如此,古人为何偏偏要用“黄花”来相容未出嫁的女子?
那么这个“黄花”到底指的又是什么花呢?


在现今社会中,黄花闺女一般都被人们指代的是未出嫁的妙龄少女。
但是随着年轻人思想的改变,结婚变得越来越晚,妙龄这个词也被去掉了,只要是未出嫁的都可以称呼其为“黄花闺女”,尤其在北方,这种称呼更是普遍。
但是关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就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这里面确实是有一个典故。

要说这个典故,那得从南朝宋武帝刘裕说起,这个刘裕他生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这个女儿自然也成为了他最宠爱的公主,她就是日后的寿阳公主。
由于其从小就是一个美女,又是在皇权家庭之中,因此这个孩子从小就在一片呵护之下成长。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寿阳公主却不一样,小时候已经是美人胚子的她在长大以后更是成为了一个绝色美人,加上其琴棋书画样样都会,衬上其优雅的气质,那可以说是迷倒一片公子哥们。
作为父皇的刘裕对这个女儿更是宠溺有加,毕竟一个漂亮的女儿谁不喜欢呢?
而且寿阳公主除了颜值出众以外,她也并没有太多刁蛮的性格,因此宫里的人都对她尊敬有加,和自己的仆人们相处的很融洽。

有一次,寿阳公主像往常一样来到御花园中玩耍,没过一会就玩累了,衣服也被汗水浸湿,于是她就来到一间屋檐下躺着休息。
此时正值冬季,在一股寒风吹过以后,一朵梅花不偏不倚的正好落在她的额头上,这一落不要紧,但是它却被汗水吸住贴在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正好处在眉心处。
本来寿阳公主的美貌就已经是众人皆知了,加上这梅花无意之中的点缀,那就更加映衬出了她的美艳动人。
在人们印象中梅花一般都是粉色,但各位可能有所不知,腊梅花其实主要是以蜡黄色为主。

腊梅花“长在”寿阳公主眉心这件事很快就在宫中传开,父皇刘裕在听到这个传闻以后也是十分好奇,想看看自己的女儿到底是变成怎么样了。
于是便急忙来见女儿一面,这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腊梅花的点缀之下,本就漂亮的寿阳公主更显娇艳欲滴。
在得到父皇的肯定以后,她也是很开心,在那以后,她每天都会去花园中采摘新鲜的腊梅花贴在自己的眉心处,这一度也成为了当时宫内流行的妆容。
这个消息传到民间以后,在民间也是掀起了一阵风潮。,这种妆容后来也被坊间叫做“梅花妆”,后来被记录到一本叫做《太平御览》当中流传下来。

事实上在地球上任何一种花都是有自己的花期的,腊梅花一年里面只有三个月的花期。
因此在梅花妆流行开来以后,除了腊梅花盛开的那几个月以外,在其他时间中想要化这种妆容,那也只能是挑选其他的花种。
一般都会选择颜色同样为黄色的花,然后采集其花粉进行收集研磨,再储存起来,需要化妆的时候就用这些花粉在眉心处印出一朵花的形状,这样就可以一年四季都可以化这种妆容。
而当时化这样妆容的普遍都是年轻女子,且多数都是未结婚的妙龄少女,久而久之,慢慢的就有了用“黄花闺女”来形容妙龄的待嫁女子这样的习惯,而其称呼也一直流传至今。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黄花闺女和妇女也就有了严谨的分别。
在古代黄花闺女一般都是用来相容二十岁之前的未出嫁姑娘,二十岁以后就基本已经排除出了黄花闺女的行列。
对于已经嫁人的女子更是不能被称为黄花闺女,说白了黄花闺女指的就是处女,这似乎已经是古人约定俗成的一种惯例。

从现今的文献中不难发现,古人在称呼未出嫁的少女有不少称呼,有些称呼一直流传到了现在,除了“黄花闺女”以外,包括 “碧玉”和“豆蔻”等等指的都是青春少女。
首先就是碧玉,碧玉在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常被用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
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被称为碧玉,久而久之,碧玉就成了未出嫁且年轻貌美女子的代称
其次,碧玉的色泽碧绿、质地温润,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纯洁无瑕和谦逊柔和的品质。
这种象征意义使得碧玉成为了年轻女子的美好象征,以致于现在依旧有人把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小家碧玉”。

此外豆蔻也经常被古人用来形容待嫁女子,这一称呼最初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用初春的豆蔻花比喻生机盎然的少女,形象而富有诗意,因此“豆蔻年华”便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此外,豆蔻花在文学中的频繁使用也加深了其与少女的联系。
杜牧的在诗中不但描写出了这位少女的美貌,还表达出了对其依依不舍之情。
因此诗中的“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等句子,也进一步强化了豆蔻与少女的象征意义。

古人对未出嫁少女的种种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美好寄托,还通过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展现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THE END——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为何常用“黄花闺女”形容未婚姑娘?黄花究竟是什么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