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终于放下了烟,掉光了头发,闭上了眼。”即便如此,他还紧皱着眉,坚持输液。
——前言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曾梵志的《医院三联画3号》展现了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力,也给我们敲响着警钟。
《医院三联画3号》创作于1992年,正值中国社会快速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医院三联画3号》由三幅画作组成,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描绘了医院中的典型场景。它展现了人们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无助与恐惧。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是对个人痛苦的表达,更是对整个社会心理状态的深刻反映。
通过夸张和变形的人物形象,曾梵志把人类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脆弱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
画中的病人眼神空洞死寂,表情痛苦而呆滞,早已失去生机,医生和护士也同样显得无能为力。这种无助和绝望的情感,透过画面直击观者心灵。
画面中,病人、医生和护士占据主体,他们的姿态和表情被夸张和扭曲,黑眼圈浓厚,手臂被夸大,手背筋脉突出。
病人通常处于被动和无助的状态,医生和护士反而显得忙碌却无能为力,这种画面安排,突显了人类在疾病和现实面前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整幅画面的色调主要为冷色调,如灰色、蓝色和绿色,这营造出了一种冰冷、压抑的,生命力严重匮乏的氛围。这种色调与医院的环境相呼应,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沉重感。
画面中黑色和白色,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黑色代表冷峻的死亡。无论病人还是医生,他们的眼珠都黑得麻木不仁。他们黑眼圈浓厚,面部萦绕着死气。头发乌黑本应象征着健康与生命力,在画中却是死亡和绝望的代名词。
本应象征着纯洁的白色,却在画中发挥不一样的作用。大多数的白是浸染了沉闷灰调的白,而最纯洁的白却在人们空洞刻板的眼眶中,充满讽刺意味。
曾梵志采用厚重有力的笔触,流畅丰富的线条,赋予人物和背景以强烈的质感。这些元素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紧张空虚、死寂和焦虑的视觉效果。
《医院三联画3号》不仅描绘了个人的痛苦,更是一种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它揭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世界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曾梵志想通过这一系列作品呼吁人们关注内心精神健康,并反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他的作品形象揭示了人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遭受的心理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正在付出着许多隐性代价。这并不是一个时代的流行病,而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历史规律。
在当今这样的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AI崛起,工薪家庭生存的空间被剧烈挤压,人们难以喘息。
新生一代青年在垃圾信息充斥的互联网中迷失方向,人类本源的野心、想象力和生命力正在被慢慢磨灭。紧随亚文化而来的就是亚健康,抑郁症……它们正在扩散式地传播。
社会在走向低迷。
当生命变得如此低贱不被珍惜,生命力变得奄奄一息,文明便惨白如纸,吹弹可破。
追星文化,偏激主义,新生代缺乏正向引导,缺乏历练,碰到点小挫折小伤痛,动不动就失去活下去的意志。很多青年群体的精神成长停滞不前,生活看着浮华又绚烂,却难经受一点风吹雨打,生命底层却充斥着虚无主义。而这样是极度可怕的。
分析完曾梵志的《医院三联画3号》,再结合扑面而来的AI时代,我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和代入感。
眼神空洞、无助的是那些失业的工人,而给病人分发药物的,是冷冰冰没有感情的无机质的硅基生命——这个时代,病痛和死亡好像已不是最可怕的东西,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失去希望”。因为没有工作,很多人好像失去了价值感,本就精神匮乏的人们甚至无法从劳动力的付出中得到物质回报,在这个社会格格不入,陷入存在主义危机。
曾梵志里的“病人”眼神死板呆滞,像极了吸毒成瘾的晚期患者,这不也形象影射了现代某些自甘沉沦的青年群体?而这些冷漠寡言的医生便是互联网上蔓延的垃圾信息。
出现这样的现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人们的自我教育也难辞其咎。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是从无知走向知识的过程。”
一路走来,我见过太多家庭忽视教育,也有不计其数的家庭拥有时间和教育资源,却选错了教育方式和教育内涵,甚至最初就秉持着错误的教育理念和动机。要知道,家庭环境是一个初生的灵魂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缺乏正确教育的引导和干净正向的学习环境,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孩子们就很难在资本的游戏场中排除错误选项,总会在虚无的冲动和刺激感中被洗脑和内耗。明明拥有年轻美好的身体,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却主动或被动地吸食起精神鸦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付出最珍贵的东西来寻求享乐,谋求“捷径”,并在寻求无意义的“认同感”和虚无的“价值感”中,自甘堕落,并拉上身边的小伙伴一同沉溺其中。
在这样一个劳动力廉价化、经济低迷、诱惑信息剧增的时代,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在年轻一代里盛行,很多青年缺乏正确的思想引领,追求短期利益,无法或不愿看到浮华背后的本质。他们一味追求感官刺激,推崇激素和多巴胺制造的短暂快乐,却轻视内啡肽带给我们的持久魅力。
这是个容易精神空虚的时代,也是个精神极度割裂的时代。但危中有机,这也是一个淬炼灵魂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在人世间行走的短短数十载,我们必须守住骨子里所具备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自发地去探索世界和创造价值,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鲜活起来,热烈起来,不虚此行。
人最怕的是失去生命力。
没有生命力的人生是可怕的,从古至今,有思想、有追求的人常与孤独为伴。在两个世纪以前,有个人曾告诫我们,有一个词叫做“权力意志”。有一个人类的终极目标叫做“超人”。
结合曾梵志的这幅画,我最终想说的是,我们要保持生命力和想象力,珍视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血性与野性,修心,明志,以史为镜,在这样一个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蔓延的时代,保持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从危中寻机,创造自己的价值体系。最终成为自己的神。同时也要还自己一片安宁。
无愧于本心。
(作者:余确,女,00后。北京某高校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