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今日精彩话题,感谢大家的阅览,希望能获得您的
点赞 关注 评论
小妹在此先祝大家天天开心,日进斗金!
提及瓜子这一零食,我国人民对其的热爱程度可谓是无人能及。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亲友聚会,甚至是在观看影视作品时,瓜子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正如丰子恺先生所说:“在我国,每个人都可以被称为嗑瓜子博士。”你可能不会相信,这种深得人心的零食竟然拥有近千年的历史。我们嗑的不仅仅是瓜子,更是一部充满波折的宏大史诗。
在许多现代人的印象中,瓜子似乎是自古就有的零食,尤其是葵花子,似乎成了中国零食的代名词。在众多古装剧中,我们常见到人们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嗑瓜子的场景。
然而,这是一个历史的误区。事实上,无论剧情发生在哪个朝代,那些手中的葵花子都是穿越时空的存在。
向日葵这种植物,并非自古以来就为中国所知。唐朝、宋朝、元朝的人们都未曾见过它。即使是明朝早期的人们,也未曾有幸一睹向日葵的庐山真面目。
向日葵原产于美洲,直到明朝晚期,才从欧洲传入中国,最初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而存在。而我们的祖先将其作为食用植物,那是更晚的事情。
因此,下次在观看古装剧时,当我们看到古人手中的葵花子,不妨一笑置之。这不仅是历史的误差,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幽默的致敬。
我们的祖先如果在天有灵,也许会笑着告诉我们:“孩子们,我们那时候可没有葵花子,那是后来的事情了。”
观察一下,西瓜子、南瓜子、葵花子是如何分割市场的呢?在那个时候,葵花子并不普及,因此同时期传入我国的南瓜子也自然无人问津。再加上传统的冬瓜子体积太小,不方便磕开,而丝瓜子又因为味道苦涩而不受欢迎,出于节约的原则,这些都被用作药材。
然而,根据北宋初年完成的《太平寰宇记》记载,在当时被称为幽州的地区,即今天的河北、北京、天津北部一带,确实有一种被称为“瓜子”的当地特产。这种瓜子,源自当时水果界的人气明星——西瓜。
关于西瓜何时被引入中原地区,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一种说法是,宋朝时期,出使金国的使者将西瓜从金国带回了中原,自此西瓜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开来。
然而,虽然吃西瓜的感觉非常清爽,但西瓜籽却成了一个不小的麻烦。为了更方便地享用西瓜,人们开始将西瓜籽挖出,随意放入锅中炒制,结果发现——哇!真是美味至极!自此,西瓜子在瓜子界独领风骚近千年。
当时,江浙地区首先流行起了嗑西瓜子的风尚,并广泛传唱着一首《岁时歌》:“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由于瓜子的普遍受欢迎,它甚至成为了送礼的首选。在《金瓶梅》中,贲四嫂与西门庆私通后,担心事情败露会受到西门庆妻妾的刁难。
于是,西门庆的亲信小厮建议她送一盒瓜子作为赔礼,以平息风波。瓜子不仅仅是简单的零食,它的多样化食用方式也不断被人们发掘。
比如梅桂泼卤瓜仁茶、瓜仁栗丝盐笋芝麻玫瑰茶,甚至还有名字冗长到让人怀疑人生的——芝麻盐笋栗系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这些独特的食用方法,无疑为瓜子增添了更多的风味和乐趣。
如此看来,当今一些标新立异的网红奶茶也不过如此。实际上,这些多样化的茶饮只是瓜子搭配的基本款式,而最奇特的是瓜仁拌饭。
如果今天有人问起拌饭的最佳搭档,绝对没有人会想到用瓜子。然而,明朝的人们却有着这样的独特创意。在西门庆设宴款待安郎中时,他准备了鸡蹄、鹅鸭、鲜鱼、羊头、肚肺、血脏、鲊汤等一系列珍贵的肉食。
听起来还算正常,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碗米饭竟然是用沙糖、榛松、瓜仁拌的。嗯,古人的口味确实很有层次感……
清朝时期的人们可谓是把嗑瓜子的技艺推向了巅峰!在清朝中后期,瓜子成为了商业领域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锦州的海口税务中,瓜子所占比重极大,几乎可以说是单独支撑了朝廷税收的半边天。
为了应对市场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中国西瓜丰收的季节,瓜农们甚至会在路边免费向人们提供西瓜。没错,你没有听错,直到清朝时期,人们还能享受到免费的西瓜。只要你将瓜子留下,瓜农就会将其拿去炒制成西瓜子出售。
然而,当时市面上售卖的炒瓜子大多味道相同,无论在哪家购买,味道都大同小异,长期食用难免感到厌倦。
一些机智的商贩看准了这个市场机会,为了增加自己瓜子的销量,他们开始创新研发,推出了檀香瓜子、酱油瓜子、奶油瓜子等新品。这些创新口味的瓜子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几乎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稍微去得晚些,即使排长队也难以购得。
连来华的法国传教士古伯察也忍不住调侃道:“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啮齿动物的国度,这里的中国人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嗑瓜子。”
在那时,金瓜子是皇族贵胄的专属,普通百姓若非有显著的功绩,否则绝无可能获得。尽管金瓜子的价值并不比市面上流通的金馃子高出许多,但因其为皇家专用,其象征意义远非金钱可以衡量。
因此,皇帝赐予的金瓜子绝非易事,这在当时被视为极大的荣耀。许多朝臣都将获得金瓜子视为荣誉的象征,金瓜子的数量越多,意味着皇帝的信任和宠爱越深。
据悉,康雍两朝的资深大臣张廷玉,是清朝唯一得以在太庙享祀的汉人官员,他所得的金瓜子多达一罐有余,由此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瓜子这种小食,一旦开始磕就难以罢手,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爱好者。在萧红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始终离不开瓜子的铁杆粉丝。
当别人选择红酒搭配电影时,鲁迅却选择一根香烟搭配瓜子,这样的搭配也是颇为有趣。
不仅鲁迅对瓜子情有独钟,林语堂也将嗑瓜子视为人生的一大享受,他曾经这样说过:“吃瓜子时,用牙齿咬开瓜子壳的乐趣和品尝瓜子肉的乐趣各占一半。”
更为夸张的是国学大师黄侃,在暨南大学授课时,他甚至向学生大力推荐瓜子,表示如果课堂上没有嗑瓜子的声音,那么就算学生们听得起劲,他上课也觉得无趣。
然而,在众多为瓜子痴迷的文人墨客中,丰子恺却成了一个独特的例外。他生平最厌恶的事情就是嗑瓜子,甚至在《吃瓜子》这篇文章中,他将嗑瓜子这件事单独拎出来进行详细描述,并借此机会暗中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在他看来,我国国民在吃瓜子这项技艺上显得最为熟练和发达,哪怕是小孩子也能轻松掌握这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技能。最后,他还调侃道:“发明吃瓜子的人,绝对是一个非凡的天才!”
提及嗑瓜子的习惯,现代人群丝毫不逊色于古人,不论社会精英还是普通民众,仿佛全体国民都沉溺于瓜子的魅力之中。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拥有瓜子脸,但在我国,大多数瓜子爱好者都练就了一副“瓜子牙”。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民众对瓜子的喜爱便达到了顶峰,无论人们聚集的场所,总能看到散落一地的瓜子壳。因此,在电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不得不显眼地提醒顾客不要携带瓜子等零食。
实际上,不论是千年前的古代贵族,还是当今社会的普通大众,那些看似平凡、无关紧要的嗑瓜子闲聊时刻,往往是最令人向往的回忆。
从童年夏日祖母在院落中嗑瓜子消暑望月的温馨时光,到暑期里全家围坐在那珍贵的电视机前追剧嗑瓜子的欢声笑语,再到工作后在压力缝隙中与几位老友畅饮啤酒、嗑瓜子、品尝小龙虾的惬意……
边嗑瓜子边谈天说地,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好了,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览,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别忘了点赞关注留言哦
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