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短视频,讲述了“东风二号”导弹研制的背后故事。我们有幸听到了王志勇院士对那段艰苦创业岁月的深情回忆。
这期节目大火,然而,大家似乎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那位温柔优雅、引导访谈的女主持人老王。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期《吾家吾国》的节目,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王宁。节目中,王宁的采访风格不再是咄咄逼人,而是像老朋友聊天一样,让王志勇院士敞开心扉地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
这件事让我想起她在《感动中国2021》第二现场的表现。
王宁,千万别和"金龟子"的老公混淆了!我们今天要聊的是央视新闻频道的实力派女主持。值得一提的是,在《感动中国2021》开播前,新生代主持人王冰冰采访了王宁。
那场对话的内容真的非常精彩,跟大家分享一下,王宁表示她对这个节目的感受就两个字——"重量"。这两个字用在王宁身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更有趣的是,在随后的采访环节,央视“元老级”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岩松都提到了《感动中国》的新老交接问题。
虽然两位前辈没有明确表明,但是很多人都知道,王宁很可能会成为《感动中国》的新主持人。想想看,在《感动中国2020》的时候,王宁就已经和白岩松搭档主持了。
这一刻的场景真是神奇无比,王冰冰、王宁和敬一丹,这三位来自央视的老、中、青三代女主持人竟然在同一个节目里同框了。
这个画面让人恍如看到了央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王宁能接下这根"接力棒",绝对不是运气,是靠她这些年的不懈努力。接下来,让我来为您讲述王宁的成长历程。
王宁从一开始就没有一帆风顺地走到今天的地位,在成为央视主持人之前,她经历了很多坎坷和转折。
这种开头方式,不仅成功地营造了悬念,还自然地引出了接下来王宁参加主持人大赛的故事板块。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生动描绘和网感十足的表达方式,将原本严肃的新闻人物形象变得生动且亲切,令人更易于接受。
选择“放下”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王宁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的故事在业内是个美谈。2011年,在北京电视台,王宁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主持人,她主持的《养生堂》节目是当之无愧的霸主,成功摘下当年收视冠军的桂冠,还获得了《综艺》年度节目大奖的荣誉。
大街小巷上,经常有人看见她,喊她的名字。
不得不承认,当时很多人对这个决定都感到疑惑。毕竟这可是"神仙打架"的赛场,历届选手里都是撒贝宁、鞠萍这样的实力派选手。
王宁怎么会这么想呢?她说道:"过去固然美好,懂得放弃却才珍贵。只有放下得失不拘名利,心才能获得自由。"这话说得真是有文化!不过这份洒脱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啊。
比赛期间发生了一件让人特别揪心的事情。复赛后的一个晚上,王宁高烧严重,嗓子疼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但比赛迫在眉睫,她只能自己打车去医院。
但最终她鼓起勇气给自己加油打气,说道:"我走我的路,不再想更多。"正是这种执着和勇气,让她在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站上了领奖台。
2012年8月,王宁正式进入央视新闻评论部,开始向白岩松学习采访和主持的技巧。她在新闻领域的经验也从零开始积累。
和《养生堂》不同的是,《面对面》的受访者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其独特而非凡的人生经历。
你们发现了吗,王宁每次主持风格都特别温和,就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一样。这背后是她的超强功力——每次访谈前,她都会做足功课,将自己转变为一个真诚的倾听者。
回头看,2011年的那个决定,就像是王宁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八年后,她再次站在了主持人大赛的现场,这次成为了评委,不禁让人想起了那句话——放下,才能更好地前进。
莫言与我的故事
谈论王宁和文学的故事,便不得不提及她26岁那年和莫言的首次相会。
你们知道吗,王宁刚开始做这档节目的时候,工作学业两头忙,过得非常辛苦。每次都要从北京飞到河北去,一来一回非常奔波。
更让人觉得好笑的是,一期节目的工资还不够来回的路费。然而她却十分倔强,因为她的内心深藏着一个文学梦。
那次对莫言的采访主要围绕着他的作品《檀香刑》展开。说实话,这部小说中的某些情节确实较为血腥和残酷,莫言已经做好了接受读者“人云亦云”评价的准备。
结果出乎意料,眼前这位看似年纪轻轻的主持人,其形象完全颠覆了他的固有印象。
莫言在给王宁新书《态度》撰写文章时,特意提到了这件事,他表示王宁不仅深入地阅读了他的作品《檀香刑》,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两人的聊天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探讨人性和文学。
除了莫言,王宁还采访过刘震云、王蒙、贾平凹等众多文学大咖。她表示,"每天哪怕只是吸收一点点,十年的积累也一定能给你许多的养分。
在别人享受假期的时候,她选择沉浸在书籍与写作的世界中,使阅读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她常说,安心读书、安静写字能让她找到自我,使她感到踏实。
文学的力量,不仅改变了她的主持风格,更为重要的是在她最迷茫的时刻,给予了她力量。
在轻松愉快的语气中讲述王宁与莫言的故事,展现出她对文学的热爱,并自然引出她18岁时的故事板块。
18岁的选择可能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王宁18岁那年的经历,真的让人很动容。
她把实话告诉了妈妈:"我想回家。"在那一刻,王宁也把藏在心底的自卑说了出来:"我的声音没有特色,长得也不够好看,我找不到自己的优点。
但其实,王宁早在高中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主持的种子。午休时间的校园广播站,就是她展示自我的舞台。那时的她,无论是读诗、讲故事、还是发通知,她那沉稳的语调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关键时刻,是她的文章起到了关键作用,救了场。这位看似在艺考生中并没有明显优势的女孩,凭借着一篇文章成功地打动了考官,顺利通过了面试。
最终,考官对她所说的一句话成为了她一生的指引:"你需要成为一名记者型的主持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播音员。"
现在的王宁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但如果没有当年那个重要决定,如果她没有克服自我怀疑,我们就无法想象她会变成什么样子。
正是这段经历让王宁明白了一个道理,与其纠结自己不够漂亮、声音不够特别,不如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自己的过程中。
说实话,王宁的经历实在令人吃惊。从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到央视的《面对面》,她从一开始受到嘉宾的抵触到后来被莫言大力赞誉,她用自己的文学底蕴为自己的主持生涯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你们有没有发现?王宁采访时不会咄咄逼人,更像是在跟老朋友聊天。这种温和的力量,来自于她对文学的执着。
在央视演播室里,王宁看起来像是一名随时能和你聊两句诗词的“文艺咖”呢。
有意思的是,她还把这种文学气质"传染"给了自己的孩子。王宁并没有逼迫孩子去读一些高深的名著,而是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摆放了杂志画片。
她很实在地说:“小孩子这个年纪还不懂什么是意义和价值,但只要她泡在书里就行,长大了自然能在书里选择自己的人生。
八年前,她曾是主持人大赛上拼命证明自己的选手。八年后,她以评委的身份重返赛场,让“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诠释。
对王宁来说,新闻是她衡量自己的尺子。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都很渺小,但正是读书和采访让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从《面对面》到《吾家吾国》,再到有可能接棒《感动中国》,王宁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为自己的主持事业开辟了一扇又一扇新的大门。
现在的新闻主持界中,像王宁这样的读书人已经很少见了。
你说得很对,在这个短视频横行的时代,能沉下心来读书的主持人确实不多了。但从王宁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