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的一幕让顺风车定价矛盾浮出水面。三名从日本归国的旅客通过平台预约了255元前往江苏常熟的顺风车,却在高速公路上被司机要求每人加价150元,并强制取消平台订单进行线下交易。协商未果后,司机将三人赶下车扬长而去。
这类事件并非偶然,天津一位女大学生因拒绝司机绕路要求被拽下高速,深圳乘客误付3600元车费后司机失联,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后顺风车司乘冲突同比增长62%。
表面上看是司机与乘客的矛盾,实则是整个行业定价机制失衡的缩影。南京至合肥120公里的行程,平台抽成后司机实际收入不足200元,而电动车的能耗与车辆折旧成本超过150元。
黑龙江司机王师傅直言:“跑跨城单不私下加价,等于倒贴油钱。甚至大部分乘客还认为顺风车应与网约车享受同等服务。”
平台在这场博弈中显得暧昧不清。当前定价体系存在明显漏洞:燃油价格波动、节假日高速费变化无法实时反映在订单价格中。哈尔滨到佳木斯的400公里行程,冬季暖风耗电导致成本增加30%,但平台定价依然参照夏季标准。
这场困局中,最脆弱的仍是普通消费者。苏州一位母亲带孩子就医时遭遇司机坐地起价,最终多付80%车费才得以成行;广州程序员因差评遭司机电话轰炸,平台以“司机行为不可控”为由拒绝处理。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陈音江指出:“当顺风车日均订单突破千万单时,平台不能再以‘共享经济’为借口逃避责任。”
上海市民李女士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她认可顺风车的便捷实惠,但经历两次临时加价后,如今宁愿提前两小时去挤地铁,“至少不用担心被扔在半路”。
这场定价争议背后,暴露的是新兴业态与传统规则的碰撞。当共享经济从理想化的“分摊油费”演变成商业行为,平台、司机、乘客都需要重新寻找平衡点。或许只有当计价器上的数字能真实反映成本与价值时,顺风车才能真正驶向安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