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卖一辆亏4.5万,雷军为什么还敢这么干?

创新科技秀 2025-03-31 14:29:25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几个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里闲聊。

话题从最近的工作琐事跳转到汽车,我们中的一位突然提到:“你们听说了吗?

小米每卖一辆车居然亏4.5万,但雷军还在疯狂造车!”

这句话一下子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起小米的商业策略。

新高收益背后的“亏本生意”

小米的财报数据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2025年,小米集团的全年营收达到了3659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净利润也达到了272亿元,比上一年暴涨了41.3%。

听起来很了不起吧?

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每卖一辆均价23.4万元的小米SU7,公司要倒贴4.5万元。

这个数据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那么,雷军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亏本生意”存在呢?

朋友A提出了一个观点:雷军的这一步棋,是在用手机和其他业务的利润来补贴汽车业务,期待未来能在智能汽车这一领域挣到更多的钱。

就像早些年特斯拉连续亏损多年,最终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智能家居与智能汽车的生态联动

小米早些年一直以性价比著称,从手机到家电,再到如今的汽车,雷军的眼光总是放得很长远。

他卖的不只是产品,而是整个生态系统。

你可能注意到了,小米的手机、电视、音响和其他智能家居设备都能互联互通。

而这次推出的小米SU7汽车,也加入了这个生态系统。

试想一下,当你开车回家的时候,汽车已经通过小米的智能系统开启了家里的空调,调好了水温,甚至帮你开好了客厅的灯。

朋友B接过话题,这种智能家居和智能汽车的联动,不仅提高了用户的生活质量,也让小米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固。

每一辆汽车都变成了生态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带动了整个智能家居设备的销量,这才是雷军的真正目的。

技术、品牌和数据的多重价值

小米SU7的高成本还体现在技术投入上。

雷军在这款车上投入了241亿元研发资金,不仅配备了中控屏与手机无缝流转的功能,还内置了小爱同学的车机版,以及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

这些技术都是传统车企难以短期内复制的。

另外,朋友C提到,SU7系列还有一个高达52.99万元的Ultra车型,这不仅将“发烧友”的标签从手机延伸到了汽车,还提高了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

每一款新车的发布,都会带动相关设备的销售,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小米通过SU7收集的道路数据,已积累了超过1亿公里的智能驾驶里程。

这些数据正在训练第二代MiLM大模型,未来可以带来更多智能驾驶方面的突破。

虽然现在亏损,但这些数据的积累将成为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资产。

小米的未来赌注:短期亏损换长远布局

和其他新势力车企对比,小米的亏损逻辑有其独特之处。

小米选择了自建工厂和自研电机,这是一次性的大投入,但长远来看可以避免代工模式的弊端,保留技术优势。

小米拥有一个庞大的IoT设备生态系统,汽车无缝接入这个系统后,激活了更多的场景联动。

这些协同效应在小米的财报中也得到了体现,IoT业务第四季度的增速达到了51.7%。

资本市场也对小米的策略表示认可。

港股年内涨幅121%,反映出市场对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的高度认同。

这种战略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润,而是为了争夺未来十年智能出行生态的话语权。

结尾

咖啡馆的讨论告一段落,朋友们渐渐散去。

我依然在思考,雷军和他的团队究竟在打什么样的算盘。

也许短期来看,小米的这场“亏本游戏”确实让人捉摸不透,但从长期来看,他们是在为未来的智能生态布局。

或许,几年后再回过头来看,小米的这一步棋将会被认为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不管怎么说,雷军的这种大手笔和对未来的执着,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今天的商业逻辑。

短暂的亏损并不是失败,有时候它们只是通向成功的一道门槛。

未来如何,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但正如雷军所说:“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份勇气和格局,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0 阅读:108
创新科技秀

创新科技秀

带你洞察科技投资的未来,把握财富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