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Shein,卡在逆全球化鸿沟中

知书达之理 2024-11-02 10:30:37

文丨江晓舟

对于中国国内消费者来说,你可能未必听过Shein这个名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这样一家国内名不见经传、连名字都是英文的公司,却基于中国强大供应链能力的基础上,成为了比肩ZARA、优衣库、H&M的全球服装连锁品牌。

Shein的核心能力还不止是快时尚,其很早就意识到独立站的重要性,通过自建网站和APP,绕过了第三方平台的限制,由此也成为了跨境电商领域一个看不见的黑马选手,迅速打开了海外市场。

不过,相比海外市场上Shein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国内市场,Shein却显得静悄悄。唯一引发关注的,还是其寻求上市的消息。

据相关媒体消息,Shein目前正在等待中国和英国监管部门对其上市的批准。而按照财联社此前援引华尔街日报报道,随着快时尚巨头Shein在英国伦敦上市的步伐日益临近,其创始人许仰天及该公司高管亲自前往英国会见投资者,举行了非正式会谈。知情人士称,在投资者会议结束后,Shein高管可能会前往中东和亚洲继续投资者会议。

公司做大规模之后,寻求上市很正常,但对于Shein来说,真正的问题其实存在于上市之外——在中国企业纷纷试图打开全球市场的情况下,为什么一家基于中国供应链能力并且在海外取得成功的公司,却在国内如此低调?

原因或许能从其高管表达中一窥端倪。前段时间,Shein集团副主席克劳尔也在一场对谈中提到,“Shein不是一家中国公司,它是一家新加坡公司,只是借助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而已。”

克劳尔已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否认Shein与中国的关联。去年10月,克劳尔被擢升为Shein集团副主席,也让这位软银集团的前首席运营官,成为仅次于许仰天的集团二号人物。而就在担任Shein二号位不久,有媒体采访克劳尔问及,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吗?克劳尔的回答竟然是“no idea”。

也就是说,有一点是很明确的:Shein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家中国公司。

01

身份的焦虑

Shein的表态和实际动作“去中国化”也可以理解,毕竟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冲突日益外溢到商业界之时,企业自然希望尽可能地避免陷入国别和站位的选择。

但问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哪怕Shein高管不承认他们是一家中国公司,可却无法摆脱中国公司的色彩。

最典型的,就是在海外,Shein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恰恰就是公司的“国籍”问题。

在今年5月举行的美国米尔肯研究院全球大会上,在主持人对话环节,就向Shein的另一位核心高管、全球执行主席唐伟(Donald Tang)抛出了同样的问题:“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吗?”

唐伟的回答相对模糊,他说,如果从出生地和供应链角度,Shein是一家中国公司,因为Shein诞生于中国,供应链在中国;如果从总部和核心人员所在地的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办公室、财务等核心部门均设在新加坡;如果从市场和公司价值观角度,Shein的用户和市场在美国,我们也是一家美国公司。

只是,左右逢源看起来是“双赢”,但最后的结果大概率是“既要又要”,最后把自己卡在夹缝之中、两头不讨好。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但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一家试图模糊掉自己身份的公司,反而可能使得“身份的焦虑”成为悬在公司上市之路上最锋利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发生在Shein上市道路上的“命途多舛”,事实也证明了夹缝中的巨大成本。

早在2022年初,路透社就报道称,Shein已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创始人许仰天也已获得新加坡的永久居民身份,并在当地开展多轮招聘,积极扩大新加坡总部的规模。与此同时,Shein还密集注销了国内的公司,仅许仰天在国内曾任职过的10家企业,就注销了9家。

但在一系列操作之下,Shein多次被传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递表,随后却遭遇美国监管部门及多位议员的阻挠,并引发投资人低价抛售股份等。今年以来,Shein又被曝出转投英国,并已在6月向伦交所递表。据《环球时报》援引外媒报道,Shein正计划直接向英国公众出售股票,其中包括散户投资者和专业投资机构。这意味着,Shein或以DPO替代IPO,以不走寻常路方式完成上市。

02

公司的选择

假设Shein的确是一家完全基于海外能力长大的公司,其实根本就不会存在“去中国色彩”的焦虑。比如从硅谷的创业公司来看,其中不乏优秀的华人创业者,但没有人会苛求他们承认自己是一家中国公司。但为什么Shein却会反复陷入这样的争议呢?

这还得从Shein的生长轨迹开始说起。

这家公司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8年。公司最初的主要业务是跨境婚纱销售,通过电商平台将中国生产的婚纱销往海外市场。后来,公司开始拓展其他时尚产品类别,逐渐从婚纱销售转向更广泛的快时尚领域。。2012年,Shein正式进入美国市场,并开始在网站上销售商品。这一年也被视为Shein品牌的正式成立年份。

但在2018年之前,这家公司都并不为大家所关注。但随着它在海外的投放不断上升,逐渐也有投资人注意到这家潜藏的独角兽。晚点LatePost曾报道,2018年红杉在投Shein的C轮融资时,Shein甚至本来不准备对外融资,最后是红杉资本合伙人邹家佳坚持不懈“跪了半年跪出来的一轮”。

而当打开一级市场的大门时,更多的不可控因素也就随之发生了。2019-2022年,Shein的收入增速分别为40%、140%、208%、98%,2022年时已经来到了290亿美元,这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对应地,2018-2022年,Shein完成了从C轮到F轮的四轮融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从2018年C轮融资时的25亿美元,涨到了2022年F轮融资时的1000亿美元,超过了H&M和ZARA的总和。

由此,一个跨境电商巨头冉冉升起。

但Shein最受行业津津乐道的,还不是业绩增长速度,而是其“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模式,打开了快消行业的新可能。

所谓小单快反,是指企业通过小批量生产和快速市场反馈来快速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这也是是Shein等快时尚电商公司成功的核心策略之一。这一模式通过小批量生产和快速市场反馈来优化生产和库存管理,从而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而能够做到这样极致柔性的供应链,环顾全球,除了长珠三角,全球已经再难找到第二个制造业能够支撑如此高频次的、多样化的生产需求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长珠三角能够为Shein带来支撑,也能孵化和催生更多的Shein。已经有许多的企业开始基于长珠三角制造业的强大能力,打造自己版本的小单快反模式,并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可能性。

03

未来的挑战

但这反过来也为Shein的故事增添了一重不确定性:离开了中国制造业的Shein,还能够风靡全球吗?

2022年时,在晚点LatePost的一次采访中,一位行业人士就直言“Shein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没有真正的壁垒。”他认为,Shein的核心壁垒本质上来自于规模效应——商品越来越丰富,销量越来越高,物流成本更低、价格降低,又导致销量变高,消费者更有可能回头下单。

如果说“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是Shein商业模式的核心的话,矛盾又一次回到了身份上——如果你是一家诞生于中国、核心竞争力又基于中国供应链的公司,那么去国籍化就会显得欲盖弥彰了。

事实上,试图模糊身份的战略选择,也并未为Shein带来便利,相反其近期在海外麻烦不断。多家外媒9月报道了Shein新加坡总部裁员的信息,整个产研团队全员被裁撤。裁员的行为,被很多人视作赴英上市不顺的信号。

与此同时,业绩的增长也开始出现放缓迹象。按照外媒The Information报道,Shein的收入增长从去年的40%放缓到了今年上半年的23%,今年上半年,其利润也下降了70%以上,略低于4亿美元。

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Shein的另一重焦虑,一面是前期不断进入的高估值投资者需要一个退出的渠道,可另一面是公司的故事想象空间和上市目的地都受到全球化局势限制。这恐怕才是Shein未来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点所在。

作为一个主要市场在海外、生产能力却又在中国的公司来说,基于当下这样的逆全球化浪潮翻涌的现实来看,未来只会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身份焦虑。而对于公司来说,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变全球大势和格局几无可能。因此在这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或许还是重新思考并尽快调整自己的全球定位。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都已经开启了大航海之旅,许多企业都纷纷走向海外。中国企业全球化本身是大势所趋,而在出海企业眼中,Shein本应该是成功的标杆。

其实反观后起的发达经济体比如日本,其许多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同样遭遇过类似的身份挑战,但那些成功的日企最后之所以越过了全球化逆流的鸿沟,真正走向了跨国公司的新阶段,不是依靠去日本化,而是通过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动全球受众,这也才会是生意的长久之道。

对于中国企业们来说,当下可能也处于类似的阶段。夹缝中的生存注定艰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Shein也需要尽快调整思路,重新思考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了。

0 阅读:74

知书达之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