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2 月 26 日,殷墟博物馆正式开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场馆一经亮相,便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镶嵌在洹水之滨、殷墟之上,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开馆之后,这里的人气持续高涨,仅半年时间,参观量就突破了百万人次,更是连续两个季度蝉联 “百强热门考古遗址博物馆前 30” 榜首,还荣获了 “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 称号,在文旅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而在大家纷纷前来参观游览的过程中,不少人都对博物馆门头上那引人注目的三个字产生了好奇,围绕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网上也是争论不休、热议不断,有人觉得是 “大邑商”,也有人认为是 “天邑商”,大家各抒己见,使得这三个字愈发充满神秘色彩,也让更多人对殷墟博物馆增添了一份探索的欲望。
门头三字 “大邑商” 与 “天邑商” 之争议从文字角度分析在探讨殷墟博物馆门头那三个字究竟是 “大邑商” 还是 “天邑商” 时,我们先来从文字角度分析一下 “大” 与 “天” 这两个关键的字。
中央电视台九套的《“字” 从遇见你》节目中有一期专门讲 “天” 字,提到 “天” 字和天空完全看不出联系,它是拥有硕大头部的人形,而 “大” 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强者,“人” 和 “大” 的形象都没有去突出头部。
中国文字博物馆公众号的《甲骨文每周识字》栏目也对这两个字做了详细解读。其中,第 15 期讲 “大” 字时提到,“大” 像人正面跨立之形,本义指形体大,引申为程度深、范围广,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在第 69 期讲 “天” 字时指出,“天” 字形从大,上部像人的颠顶即头形,甲骨文多把头形简化为不象形的横画,《说文》里讲 “天,颠也。从一、大”,卜辞中多用为祭名、地名等,同样在六书中属于象形。
北京师范大学晁福林教授在《史学集刊》2016 年第 3 期发表文章《说商代的 “天” 和 “帝”》中,也对 “天” 和 “大” 字作了分析。北京大学韦心滢博士在《殷都学刊》2009 年第 1 期发表文章《殷墟卜辞中的 “商” 与 “大邑商”》,对 “大邑商”“天邑商” 相关卜辞进行了列举。
从这些解读和分析来看,“大” 与 “天” 在字形和含义上本就有着诸多区别,这也让 “大邑商” 和 “天邑商” 有着各自不同的意味。不过,这两个词又都在甲骨卜辞中有所出现,所以单从文字角度一时间很难确切判断门头那三个字到底该是哪一种写法了。
殷墟博物馆自开馆后,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而门头上那三个字着实让不少人犯起了嘀咕。有的网友觉得从字面理解加上过往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认为是 “大邑商”,觉得这样的表述更符合对当时商朝都城规模、地位等方面的形容;而有的网友则坚持认为是 “天邑商”,可能是从一些古籍记载或者个人对甲骨文含义的独特见解出发。
最终答案揭晓经过多方考证与专家解读,殷墟博物馆门头上的三个字为 “大邑商”。从历史依据方面来看,“大邑商” 最早见于殷墟第五期甲骨卜辞(《甲骨文合集》36482、36507、36511、36530),还见于西周初年所铸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有诸多学者对 “大邑商” 的含义进行过深入探讨,像罗振玉、王国维、胡厚宣、林泰甫、郑杰祥、郑若葵、唐际根等学者认为 “大邑商” 是指商朝晚期都城,即今安阳殷墟。
虽然 “天邑商” 也见于甲骨卜辞以及西周初年文献《尚书・多士》中,但不少专家经过分析对比,认为 “天” 与 “大” 相通用,“天邑商” 就是 “大邑商”,皆指晚商都城安阳殷墟。例如郑杰祥便持有这样的观点,而且殷墟甲骨卜辞对王都称谓是不断变化的,甲骨第一期有 “兹邑”“王邑”,第二期有 “邑”,第三、四期有 “大邑”,到第五期才出现 “大邑商” 的称法,可见 “大邑商” 是一种随着殷墟都邑规模从殷墟文化第一期到第四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固定下来的尊称。
在诸多官方的宣传推广活动中,也明确显示门头上是 “大邑商” 三个字。比如在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字” 殷墟甲骨文中华文化新地标宣传推广活动中,现场大屏幕展示等场景里,对应的也是 “大邑商” 这三个字。
所以综合各方面情况可以确定,殷墟博物馆门头上那引人注目的三个字就是 “大邑商” 啦,它承载着厚重的商文明历史,也吸引着大家进一步去探索那个辉煌时代的诸多奥秘呢。
[并不简单]天王老子来了都是呆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