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AI,还有互联网、芯片、5G等等,有哪样是欧洲有份的?
欧洲只是在前两次工业革命时,吃上了电汽化、机械化的“热乎饭”。后面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姑且可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智能化,都是旁观者,而且现在连汽车、电器这些都要败掉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50dbe5266798aa2e3934b9d6e63b12.jpg)
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愈发白热化。此时,DeepSeek这家中国初创公司悄然崭露头角,与OpenAI这样的全球科技巨头同台竞技!
DeepSeek的突破性进展尤为让人惊讶:仅用不到600万美元的训练成本,就推出了一款堪比OpenAI GPT系列的大型语言模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d8f66542dc8f6d7ae5bbcac513eecb4.png)
这不仅让世界刮目相看,也让一些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感到了一丝不安。毕竟,面对如此低廉的成本与出色的性能,欧洲的传统优势似乎开始岌岌可危了。
在全球AI发展格局日渐激烈的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的警告似乎像是一声丧钟:“我们落后了。”他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欧洲面临着AI领域的巨大挑战。在AI产业的“竞赛”中,欧洲似乎早已落后,正无力迎头赶上。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ca43a6f738af7776ea750aa4d4d16c.jpg)
的确,欧洲在过去几年里,不乏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焦虑。
从5G到AI,从“一带一路”到科技创新,许多欧洲主流媒体、政治家甚至一些跨国企业,似乎花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去解构中国的科技崛起,抹黑中国的“技术威胁”,这无疑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
批评背后,其实是对中国迅速崛起的不安,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我发展的短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f4691c34998d2c0daf39c38d7c4bb2.jpg)
与中美这些技术巨头相比,欧洲的AI企业要么规模较小,要么缺乏足够的创新驱动力。即便像法国、德国等传统的科技强国,也在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上处于追赶者的位置,甚至不在竞争之列。
马克龙指出,欧洲不仅没有在关键技术上占得先机,甚至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去追赶中国和美国的步伐。更糟糕的是,欧洲似乎只有在消费层面参与进来——
购买技术,使用技术,而无法在更高层次上主导技术的方向和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a06f48aefa833c147929a8b89b8086.jpg)
美国向来以“强者”的姿态俯瞰全球,站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的顶峰。而在这场以中美为主的全球博弈中,欧洲显然成了那个不想主动出击,却又总被牵着走的“中间人”。
为了避免硬碰硬,它宁可选择充当美国的“嘴替”——批评中国,却又不敢真碰触美国的底线。这不是软弱,而是某些欧洲国家,已经连“桌下的餐盘”都不是了,成了别人桌上的“配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67b4fc83d264bee0ec9a04f16f2e08c.jpg)
有多少人还记得默克尔的时代?在她的领导下,德国在欧盟中的话语权可谓举足轻重,她曾努力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然而,继任者们的能力似乎大打折扣。欧洲的领导层,逐渐呈现出一种“美国做主”的疲态。今天的欧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像美国的“自动提款机”,只要美国需要,它就能提供资金、提供支持,或者在某些全球事务上提供牵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15908f0bf2ee8eea18263f8debab196.jpg)
美国怎么可能无缘无故与中国斗得两败俱伤?这场AI博弈,美国虽然嘴巴上说着“竞争”,但心底清楚,打击中国的科技崛起、经济发展,未必是明智之举。
想让中国从全球市场中“消失”,不过是个天方夜谭。美国的底气在哪里?它早已明白,欲与中国硬碰硬,不仅不会有多少油水,还可能自伤筋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29d9ef40271bca97f9a2ff6e6537248.jpg)
这时,美国怎么会选择一场真正的“两败俱伤”?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与中国的角力,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经济的震荡,甚至反噬美国自身。而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像一些人预想的那样,低头服软。
中国依靠的不仅是庞大的市场,还有越来越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这个信息化、数字化日益重塑世界的时代,谁能在AI、5G、半导体等领域占据主导,谁就能够主导未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a17714eedcd5de37aa5ba4df72a5aac.jpg)
一方面,欧洲极力追求与美国的合作和共识,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的崛起,它们又不得不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做出一定的妥协。
可见,欧洲领导人在面对全球竞赛时,犹豫不决,想左右逢源,但最终只能迎合美国的利益。美国买办式的欧洲领导层,终究不能改变自己作为附庸角色的命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807e41ffd792cfea87cd6295cc0759.jpg)
中国和美国,凭借庞大的资本市场、国家支持与企业合作,能够迅速吸引大量投资进行研发。
而在欧洲,尽管科技基础雄厚,但相对保守的资本市场以及高度分散的政策环境,造成了资源的低效整合与分配,进一步限制了企业的创新与扩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da0426933a4107d16605c6e5ce4e38.jpg)
以DeepSeek为例,它能够在不到600万美元的成本下完成如此强大的训练,这并非偶然。
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AI领域的政府扶持政策,并且许多初创企业能够得到快速的资金注入与资源对接。而欧洲的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通常面临资金短缺和政策支持不力的问题。
即便是在德国这样的技术强国,许多本土AI企业依然无法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6138446af0f6fa5ab8d81a837b3de78.jpg)
马克龙还特别提到,欧洲的技术理念在这场全球AI竞赛中缺乏优势。欧洲的创新模式通常更注重伦理、隐私保护与社会责任,而这些理念在全球AI竞争中似乎有些“掉队”。
相比之下,美国和中国的AI公司更多关注市场化与效率,迅速推动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而在这个过程中,伦理和社会责任往往被牺牲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93cbdf3211aa0b0011aee8d0cedc026.jpg)
虽然马克龙的话给欧洲带来了深深的忧虑,但是否意味着一切都已经无望?未必。历史上,欧洲曾有过数次“逆袭”的机会,尤其是在科技和创新的推动下。
欧洲依然可以依托其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独特的法律框架和人文背景,寻找其AI发展的独特路径。
例如,欧洲能够在隐私保护、数据透明度和AI伦理上形成更强的国际话语权,这种“独立赛道”或许能够成为其崛起的突破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767ba3e570cd7c2b83faff997a1bd1.jpg)
尽管在当前AI竞赛中处于下风,但并不意味着欧洲没有能力创造出新的突破。
毕竟,科技的力量往往不止来自资金和算力,欧洲独有的创新精神、深厚的研究积累和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可能成为下一轮竞争的胜负手。
不过能不能把“可能”,变为“既定事实”,那就要看欧洲自己的“造化”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08a5018b4126a2f68640bc5256a2365.jpg)
马克龙的担忧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研发。他提到,未来欧洲若依旧在数据和算力资源上与中美拉开差距,其AI产业的地位将愈加边缘化。
今天,全球最强的AI公司背后,往往是大量的训练数据和强大的计算力支持。美国的硅谷与中国的AI产业,均拥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和最前沿的算力基础设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b41dd78cc5bdc4f09108c655772a46a.jpg)
在AI的未来竞争中,数据和算力的积累将成为不言而喻的“护城河”。而欧洲,在这方面显得尤为薄弱。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欧盟甚至考虑将AI视为战略性产业,推动更多的跨国合作,试图构建一个以数据为核心、跨国资源共享的生态系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1ff5aea378cae8a6e0a2051d5cb3f9b.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3f4320109de3c042bc81ca0f7f8ed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