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为了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于 2024 年 11 月 13 日印发《关于做好 2025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校园招聘 “三严禁”,其中就包括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256。然而,现实却给这一政策的实施泼了一盆冷水。
而就在 2024 年 11 月 15 日,2025 届高校毕业生 “秋季校园招聘月” 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新质生产力专场招聘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就在这场本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公平招聘要求的活动现场,澎湃新闻记者却发现,仍有企业在岗位招聘学历中明目张胆地标注 “211、985 院校” 字样。这一现象实在令人唏嘘,也不禁让人质疑,教育部“严禁限招 985、211”,缘何沦为一纸空文?从企业角度来看,一方面是惯性思维作祟。长期以来,985、211 高校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便习惯性地将其视为优质人才的摇篮。例如,某金融机构在招聘投资分析师岗位时,尽管行业内有许多非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在专业能力上表现出色,但该企业仍倾向于招聘 985、211 高校的学生,认为这样能降低人才筛选的风险。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企业在招聘时难以摆脱对 985、211 高校的依赖,即使有政策限制,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另一方面,企业间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对名校毕业生的追捧。在一些竞争激烈的行业,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竞争力,希望招聘到名校毕业生来为企业背书。比如在互联网行业,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为了吸引投资和客户,在招聘时特别强调只招收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以此来显示公司的人才实力。这种盲目追求名校背景的行为,使得限招政策难以落实。
从高校角度来看,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差异也是导致政策难以执行的原因之一。985、211 高校在科研项目、实习机会等方面具有更多的资源,学生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锻炼,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相比之下,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在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可能不够充分。这就导致企业在招聘时,更容易倾向于选择具有更好教育背景的毕业生。以某工科专业为例,985 高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参与到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中,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可能只有机会参与一些校内的小型项目,两者在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积累上存在明显差距。
从社会环境角度来看,社会对学历的过度看重也是政策难以落地的重要因素。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 “学历崇拜” 的现象,认为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就是优秀人才的代表。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招聘决策,也给非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在一些地区的相亲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将学历作为筛选对象的重要标准,可见学历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被过度夸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想要打破学历限制,招聘非 985、211 高校的毕业生,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压力。
此外,监督和处罚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政策难以有效执行的原因。教育部虽然出台了严禁限招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企业招聘行为的有效监督和严厉的处罚措施。企业违反政策的成本较低,使得他们敢于冒险违规。比如,某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表示不限定 985、211 高校,但在实际筛选简历和面试过程中,仍然优先考虑名校毕业生,这种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很难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综上所述,要想让 “严禁限招 985、211” 的政策不再沦为一纸空文,需要企业、高校、社会和政府等各方共同努力。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潜力;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缩小与名校之间的差距;社会应逐渐转变对学历的过度看重,营造公平的就业氛围;政府则要加强监督和处罚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就业公平,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展现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