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已同意举行总统选举的声明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潜在影响。
1. 选举时间与条件的争议宪法限制与战时状态:根据乌克兰宪法,国家在战时状态下禁止举行总统选举。泽连斯基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多次延长战时状态至2025年5月。尽管美方称乌政府已达成共识同意选举,但乌议会明确表示需在“实现全面、公正和持久和平”后才会启动选举程序。因此,选举能否如期举行仍取决于冲突是否缓和。美俄的外部压力:美国特使威特科夫称现在是泽连斯基“达成协议的最佳时机”,并暗示特朗普可能推动有利于乌方的协议。俄罗斯则多次质疑泽连斯基任期的合法性,支持通过选举更迭政权。这种外部压力可能促使乌克兰在未完全停战的情况下提前选举,但可能引发法律争议。
2. 泽连斯基的政治困境合法性争议:泽连斯基的任期原定于2024年5月结束,但因战时状态延长而继续履职。俄罗斯和部分国际声音认为其已失去合法性。若选举在战时举行,可能进一步加剧对其权力合法性的质疑。国内支持率下滑:尽管泽连斯基仍是乌克兰最受欢迎的现任政治家,但民调显示,若与前陆军总司令扎卢日内竞争,其支持率可能大幅落后(30%对65%)。扎卢日内因军事成就积累声望,且未排除参选可能,成为泽连斯基的潜在威胁。
3. 选举对俄乌冲突的影响和谈可能性:美俄已就停火达成部分协议,例如暂停黑海舰艇袭击。选举可能成为推动和谈的契机,但乌方担忧美方提出的“停火+选举”方案缺乏持久和平保障。北约成员国资格的放弃:美特使透露,乌克兰已“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不会成为北约成员国”,这可能是为换取停火或选举支持的妥协,可能影响未来乌外交政策方向。
4. 国内政治格局的重组潜在候选人竞争:除扎卢日内外,基辅市长克利钦科、议长斯特凡丘克等也被视为可能的总统候选人。选举可能加剧国内政治分化,尤其是泽连斯基与反对派(如前总理季莫申科、前总统波罗申科)的博弈。技术与安全挑战:乌政府计划引入电子投票等技术应对战时环境,但需确保透明度和安全性以维持选民信任。
5.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地缘政治影响西方支持与监督:美国等西方国家可能加大对选举的监督力度,以彰显对乌克兰民主进程的支持。然而,选举若在战时举行,可能被质疑公正性,影响国际认可度。俄罗斯的战略考量:俄方或通过支持亲俄候选人或干预选举进程,削弱乌克兰的西方联盟,同时巩固自身在冲突中的谈判地位。
写在最后,乌克兰总统选举的举行将取决于冲突局势、国内法律程序及国际博弈的平衡。若选举在未完全停战的情况下推进,可能引发合法性争议;若推迟至和平后,则可能延长泽连斯基的临时执政期。无论何种情况,选举结果将深刻影响乌克兰的内外政策走向,以及俄乌冲突的最终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