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闺门旦的传承人叫李沁,20年就出了这么一个闺门旦。”
这句话,曾经让刚刚踏入娱乐圈的李沁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中。
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承载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期望,而李沁,作为被秘密培养了九年的“种子选手”,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另一条路——表演。
她的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
她的转型,又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与坚持?
李沁出生在江苏昆山,这里是昆曲的发源地,昆曲文化浓厚到连三四岁的孩子都能哼上两句。
从小,李沁就对昆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的父母虽然最初只是抱着陶冶情操的心态让她学习昆曲,但李沁的天赋和努力,很快让她在昆曲比赛中崭露头角。
高中毕业后,她顺利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学校的“昆五班”,这是全国昆曲天赋少年的聚集地。
在这里,李沁被老师们视为闺门旦的好苗子,秘密培养了九年,甚至被寄予厚望成为第五代的“杜丽娘”。
,命运在李沁20岁那年,给了她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
2008年,李少红导演为《新红楼梦》选角,薛宝钗的扮演者迟迟未定。
由于《红楼梦》原著中带有昆曲的影子,李少红将目光投向了昆曲班。
李沁的婉约与大气,让她一眼被选中。
起初,学校并不愿意放她出去演戏,李沁自己也对表演毫无兴趣。
但李少红的诚意和剧本中的昆曲元素,最终打动了李沁。
她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就是四年。
在《红楼梦》剧组的四年,李沁逐渐发现了表演的乐趣。
尽管她并非科班出身,但她的努力和天赋,让她在剧组中脱颖而出。
拍戏期间,她虽然会抽空回学校继续学习昆曲,但长时间的缺席,让她的基本功逐渐退步。
最终,李沁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放弃昆曲,专注表演。
这个决定,让她的老师们感到惋惜,但也理解她的选择。
毕竟,李沁已经在表演领域拿到了最佳新人奖,起点之高,让人难以忽视。
转型后的李沁,并没有因为非科班出身而止步不前。
多年的昆曲学习,赋予了她独特的表演特质,尤其是她对眼神的精准掌控,让她的“眼技”在众多演员中脱颖而出。
2017年,她在《楚乔传》中饰演的女二号,凭借一场痛彻心扉的哭戏,成功出圈。
随后,《庆余年》中的“鸡腿姑娘”更是让她彻底走红。
李沁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扎实。
李沁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故事,更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碰撞的缩影。
她的转型,虽然让昆曲界失去了一位潜力新星,但也为娱乐圈注入了一股清流。
她的成功,证明了无论是昆曲还是表演,只要坚持热爱,付出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正如她所说:“无论选择哪条路,只要坚定前行,就一定会发光发热。”
如今,李沁已经可以坦然以“演员”的身份自居。
她的每一步,都走得不易,但也走得精彩。
她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人生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为之全力以赴。
李沁做到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