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刚到,张大爷家院里的桃树林却让人揪心。
叶片上一个个小洞像筛子一样,不用说,今年的桃子又要减产。
这两年,很多种桃的乡亲都在为“桃树叶子穿孔”发愁。
张大爷却有自己的思路:“叶子破了,不全是因为虫!
有可能是老天爷捣乱,也可能是你没搞清楚是啥病就乱治!
”这话一出,邻居老刘有点不服:“不就打药嘛,能错哪儿去?
”可真要弄清楚这些破洞的来龙去脉,却不是一瓶杀虫剂能解决的事。
其实,桃树叶子的这些小洞背后有个大冤家——穿孔病,而且它还分两派:细菌性的和真菌性的。
要是不分清楚,想治好这病可真得碰运气。
穿孔病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一种病”,而是两种病。
一边是细菌性穿孔病,另一边是真菌性穿孔病。
它们虽然都让叶子变成筛子,但还是有些破绽可以分辨。
细菌性穿孔病就像个急性子,雨水多的时候,发作得特别快。
它的特点是,叶子边缘会先冒油斑,然后慢慢变硬、发褐,中间开始往下掉。
到了后期,整片叶子薄得剩不下什么,风一吹,全树像“脱光了衣服”一样。
相比之下,真菌性穿孔病更喜欢盯上老弱病残的树。
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病斑外有一圈像灰霉一样的圈,穿孔边还会翘皮,果子上甚至会长紫色的斑点。
如果这两种病同时出现在果园,那可就扎手了,糊里糊涂用药,可能一点用没有,还赔了不少钱。
去年,邻村的王叔就是因为没分清,结果一园子的桃树几乎绝收。
所以,搞清“敌人身份”是治疗穿孔病绕不过去的第一步。
穿孔病这种东西,不等发作再治,而是从源头堵上它的口子。
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春防、夏管、秋清园”,也就是一年分三个关键阶段下手,层层截流,让病菌没地方扎根。
穿孔病的源头,常藏在桃树的枝条裂缝或者落叶上。
所以在春天惊蛰前后,也就是桃树萌芽之前,要用**石硫合剂**给果树“洗个澡”。
传统的配方是3斤生石灰、4斤硫磺粉、20斤水熬煮,熬成酱油色后喷透全树,包括枝干和地面。
这么做的目标就是赶在病菌还没“发威”前,把它们全都扑灭。
到了夏天天气热,果园湿气大,穿孔病就特别容易流行。
这个时候,保持树冠的通风透光更重要。
不少老种植户都知道,修剪过密的枝条是必须的。
尤其是在6月份,密梢一定要疏掉,树冠最好是“筛子光”,既能晒阳光又不伤树。
那些绑着竹竿修剪高枝的果农,会告诉你,防病关键在这里。
等到桃树落叶后,这些掉下的叶子千万别乱扔,因为它们是穿孔病的“重灾区”。
普通做法就是堆肥,可如果病菌扩散,来年就是新祸患。
不如学会“烧叶埋灰法”:把叶子扫干净,晾三天,然后埋坑里撒生石灰,点火烧成灰,这样处理过的灰还可以当钾肥用,一举多得。
尽管做了全面防护,也难保证每年的桃树不会有个把“漏网之鱼”。
真碰上穿孔病发作,要及时行动,不然叶子全掉光后再治就没救了。
如果穿孔病还在早期,可以试试一个“小偏方”——用大蒜辣椒水喷叶。
做法很简单:把1斤蒜瓣捣碎,加上2两干辣椒,煮好后兑50斤水。
这种水对细菌性穿孔病早期特别管用,同时还能顺便赶走蚜虫。
当细菌性和真菌性同时爆发时,只靠偏方怕是压不住了。
可以试着用农用链霉素(治细菌)和代森锰锌(防真菌)按说明书分别稀释,混合后喷洒,隔7天喷一次,效果比较明显。
但要注意,喷药时最好轮换三种药剂,用不同配方刺激病菌,避免耐药性。
得过穿孔病的树,病好了也不能掉以轻心。
树皮上的伤口要用波尔多浆涂刷封住,防止二次感染。
这个浆可以自己调:1斤硫酸铜、3斤生石灰、10斤水,再加点豆浆搅匀,刷起来既省钱又好用。
顺便还能给桃树“保冬暖”。
不少种植户明明投入了不少心血,但还是掉坑里,常见的错误有三种。
一个是误以为“多施肥能抗病”,其实氮肥过多只会让树枝变嫩,更招病菌。
肥料要按1:3:2分配,以养壮树为主。
另一个是打药时选错天气。
下雨天打药等于浪费,不光药被冲走,病菌还更容易扩散。
打药得看准晴天,雨后喷效果最好。
还有就是病枝剪完乱扔,这等于给病菌搭了顺风车。
科学的方法是随剪随装袋,拿出园子烧掉,从源头防止扩散。
桃树就像孩子,想养得茁壮又健康,靠的不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方法,而是绸缪于早、预防为主。
穿孔病听着麻烦,但只要用心去观察、总结,找到规律,就能轻松应对。
种植是门充满陪伴的慢功夫,而慢,恰恰让丰收的喜悦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