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最近自己一直陷入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书里不能自拔,或许是巧合吧!
罗多雷达真的符合我对天才女作家的所有幻想!为什么我们之前不知道罗多雷达啊?没有人像她这样写这样一个癫狂又平静,魔幻、荒诞却现实的故事。
原来在女作家笔下,最极致的悲伤是平静缄默的。
她描述命运、苦难没有任何渲染或夸张。平静、坦然,像陈述一件无所谓的小事,随手一写就将你的思绪勾走,但当你回过神来咂摸出平静表象下的暗潮涌动时,早就已经泪流满面了。
这让每个读完这位女作家作品的人都想要一探究竟: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写出如此哀伤悲痛,却平静缄默。
就像《春之死》的结局,虽未将绝望扭转为希望,可也许正因为这样,才没有流于俗套,才原原本本地将彼时西班牙、欧洲或亘古以来人类社会的诡谲恐怖的氛围展现给了我们,让我们在读完全书后有冷汗直冒的惊悚感、震撼感。
“你想要什么都能有,但要伴随痛苦,直到你学会什么都不想要。”
文字常常代表着作者本身经历过的一些事件的渲染,罗多雷达也不例外,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加泰罗尼亚语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对命运、苦难和孤独的思考。
查看了她的经历,她曾因西班牙内战而有着长达33年的流亡生活。可以说生命中的大半光阴都在流亡中度过,这些经历成就了她的作品。
《春之死》以一个十四岁男孩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无名村庄里奇异而残酷的风俗和仪式。
这些风俗包括:为了防止灵魂逃逸,人们在临终者口中填满水泥,将其安葬于树中;
为了探查村子是否会被洪水淹没,每年都会抽签选出一个人游过村庄下方湍急而危险的地下河流。
这些匪夷所思的仪式性暴力,不仅有村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灵魂的束缚,更反映了他们在权力面前的无奈和悲哀。
神秘老爷是村庄的主导者,象征着权力和统治。然而,即便是他也无法逃脱村庄的“诅咒”和残酷的风俗。神秘老爷的形象,不仅仅是权力的腐败和残酷,更暗示了村民们对权力的盲目崇拜和依赖。
另外一个让我感触的人是囚犯。他被村民们剥夺了人性并囚禁起来,然而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囚犯,而是活得跟其他人不一样。他说,“为了活下去,你必须假装相信每件事,假装相信每件事,做别人要你做的每件事。”
他对自由的独特理解,使得他即便在笼子里也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我特别喜欢他说的一句话“去消除苦难,而不是消除欲望,因为只有欲望才能让你活着。”
是呀,这个社会的进步其实都是因为欲望而改变的,因为怕黑发现了火,发明了灯泡;因为懒,所以发明了很多智能设备.....
但对欲望的恐惧一旦被吞噬,甚至说在长大的过程中,大人一旦把孩子的欲望扼杀了,那么就可想而知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在看《百年孤独》的感觉,它比那本书更容易懂一些。
在《春之死》中,也处处可见罗多雷达一直关注的女性主题:主体性丧失、母职压制、 两性关系的不对等......
比如村子中的所有孕妇都要蒙住眼睛,因为害怕未来出生的孩子因此长得不像父亲——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那些被终结妇女权利的阿富汗女性们。
书中刻画的女性群像——会像狗一样嚎叫的主人公的妈妈、年仅十六岁的后妈、渴望光明的女儿,以及全村被蒙着眼睛的孕妇。她们是病态环境和父权社会下逐渐丧失主体性的受害者,她们是被拴住、被“收留”的“疯女人”。罗多雷达揭露女性共有的群体困境,同样的平静但犀利。
苦难叙事中只有女作家才会有的极强共情力。
树葬仪式象征着村民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灵魂的束缚;地下河流则象征着未知的危险和村民们对命运的无力抗争;而春天则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与村庄的破败和绝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雪莱有句有名的话:“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之死》里春天是悲哀的,整个世界都在生病的,但即便是压抑的、晦暗的底色下依旧有草色从土地钻出来,这种渴望如同春天的种子般沉睡在黑暗的泥土之中,等待着苏醒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