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西藏组画时的陈丹青

沈雨 2023-11-22 18:12:29

画家陈丹青从美国回来以后,到过各种场合演讲,参加过各个电视台的节目,人们对他普遍的印象就是此人有对西方国家的偏执的爱,和对中国文化偏执的看不上。

确实如此,他总是在青年人面前讲述中国人的等级观念如何浓厚,中国人如何世俗不开阔,中国的官员如何拖沓没效率,中国的经济思考如何陈旧,中国的青年人如何沉湎于体制不愿意投入市场,中国的艺术如何欠缺美感欠缺想象力。

这就是被年轻人、青年学子奉为思想导师的陈丹青传递给中国下一代的中国印象!

然后我就回顾这些年来的接触的人或者文章,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塑造别人,通过塑造别人来塑造自己的市场和社会地位,在这么多塑造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在塑造他人中成就自己,当然这个自己包括自己的理想和想要成就的事物。

那么陈丹青先生不断向青年人传递的中国印象,他想要成就的是什么呢?

陈丹青因为对清华大学的一系列制度的不满而愤而出国,作为通过《西藏组画》这样的经典,在国际上获得巨奖并拥有空前影响力的中国画家,本质上他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已经和西方国家同频。这就是他在从清华大学教授岗位上辞职后很快去美国游学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陈丹青的思考是以西藏组画的成功作为分界线的!

首先我觉得必须承认不同的绘画种类和门派,本身是蕴藏着不同的思想内涵甚至民族性文化内涵的。比如中国国画,典型的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审美方式、思考方式。而油画这种发源于欧美的绘画种类,层层堆累于充满韧性的画布上的颜料,那种自由、随意修改和堆叠的颜料,建构出来的思考就是无序、消耗和批评与谩骂。

我想说的就是,接受了油画的创作思考其实就是接受了和西方主要价值观同频的思考方式。

正因为这样的思考方式作为基础,陈丹青才会无法融入清华大学的教育体式,最终选择离开清华大学前往西方追求他内心的伊甸园。

那么一种迥异于中国式思考的思维,他有经历中国火红时代的浪潮的洗礼吗?或者说,那个时代我们国家那些从事政治宣传的油画画家是如何对两种思考方式进行自由互换的呢?

西藏组画,很显然是陶渊明式的南山采菊的最终幻灭。开始创作西藏组画时的陈丹青,内心开放且开阔,他骨子里的倔强确实能随着油墨在画布上的叠累渗透到人物一定维度的时候,内心的开放和时代使命建立起来又轰然倒塌,背后的因由竟然是他自己在红色时代的思维伤痕。

在创作西藏组画的这段时间里,他先是怀着宗教教徒的朝圣心理,去品味、建构高原上天然圣洁的纹理,然后沉湎于藏人骨子里对天和地、神与佛终极宿命的神学思考。

宿命论始终充斥于整个西藏组画的创作过程,陈丹青的思考从火烫到冰冷,从冲动到西方艺术界认定的冷静,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新中国油画艺术家到和西方文化同频逐步发生到巩固的过程。

因为这个巩固才有了丹青先生始终无法和清华大学的招生和教学模式融合,最终最求人性自由的他奔赴美国。但是,他自以为是的深思熟虑最终被现实证明,他对西方发生在艺术领域的自由与人性解放太过理想主义,毕竟构建社会稳定的依旧是体制。随后就是他带着镀过金的优越感回到中国大陆,进而被更多理想主义者邀请演讲。

一个同样从美国归来并且学有所成的学者说,丹青先生在国内演讲时讲述的东西,都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感受,他把自己没出国前对美国和西方各国的想象当作事实,讲述了国内的孩子们听,这种构建是非常有害处的。

国内的艺术创作是高度自由的,丹青先生的西藏组画,放在西方的意识形态里是会被限制的,但中国不但允许甚至深度支持。希望丹青先生在以后的外出演讲中说出事实,不要再用乌托邦来渲染孩子们本不成熟的心智了。

0 阅读:13

沈雨

简介:一个江西上饶人,一个曾经的都市报编辑,一个留学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