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未来的某一天,你的汽车可以自己驾驶,你的手机可以预测你的需求,甚至你的家电可以感知你的情绪?
这一切,都与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具身智能息息相关。
最近,我从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了“具身智能”这个词,它像一颗种子,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引发了我对未来科技的无限遐想。
具身智能,究竟是什么?
它和我们现在熟悉的人工智能有什么不同?
简单来说,传统的AI,例如ChatGPT,只能处理抽象的符号和信息,就像一个“大脑”在思考,但缺乏与现实世界的直接联系。
而具身智能则更进一步,它强调人工智能需要有一个“身体”,可以像人类一样通过感官与环境互动,并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行动。
它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感知、学习和决策。
这种“感知-行动-反馈”的闭环,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
试想一下,一个机器人,它不仅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还可以“触摸”物体,“感受”温度,甚至“闻到”气味。
通过这些感官信息,它可以构建一个对世界的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就像人类婴儿学习一样,通过不断地与世界互动,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为什么这种与环境的互动如此重要?
哲学和认知科学早已指出,智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经验,而非孤立的大脑运算。
我们人类的认知,正是建立在与世界的互动之上。
我们通过触摸、摔倒、行走等身体经验,逐渐建立起对空间、重力、因果关系的理解。
同样的道理,具身智能系统也需要在动态交互中不断学习,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并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
最近,我在生活中也感受到具身智能的萌芽。
我经常在武汉的环线上看到“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之前只在路况简单的汤湖美术馆附近见过,现在环线这种复杂路况也出现了,可见自动驾驶技术进步神速。
虽然这还不能完全算作具身智能,但它已经展现了未来交通的可能性。
更有趣的还在后面。
我开车出行都会用百度地图导航。
以前遇到拥堵,地图会提示用户上报路况,这时司机就成了地图的传感器,为地图提供信息。
而现在,百度地图会语音提示我:“萝卜快跑提示您前方拥堵”、“萝卜快跑提示您前面有大货车”等等。
这意味着萝卜快跑车上的传感器成了百度地图的“眼睛”,提供更丰富、更实时的路况信息。
想象一下,未来所有自动驾驶车辆都将收集到的信息开放给地图导航软件,这个世界会变得多么智能!
再比如,如果能将所有智能手机的位置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庞大的数据库,又会衍生出多少便捷的应用场景?
这一切,都让我对具身智能的未来充满期待。
当然,我最近的生活也不全是思考这些高深的技术。
周四读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到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列举了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产业。
看到具身智能被列入其中,更加深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生活中也有一些趣事。
周六晚上和朋友们喝酒,聊到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我和朋友梦雨说演员侯勇也参演了《冲出亚马逊》,另一个朋友加藤卫不信,我们赌了一瓶啤酒,结果他输了。
昨晚去朋友家吃饭,他儿子作业没写完,他急着回家,但从他妻子的电话中,我们听出来他似乎还有其他“作业”没完成,哈哈。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我在一个学习视频里看到了传说中的“麻豆传媒”,结果第二天就在家门口等收服务器的哥们时,偶遇了一辆河南帕萨特,车屁股上贴着“麻豆传媒资深导演”。
司机大哥下车后问我俩是不是卖服务器的,我开玩笑地问他导过几部片子,还需不需要男演员,他笑着说贴纸是好玩的。
从政府工作报告到日常生活,从自动驾驶到朋友聚餐,具身智能这个概念,正以各种方式进入我的视野。
它像一颗种子,在科技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预示着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那么,你认为具身智能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