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提起“玻璃大王”大部分想到的就是曹德旺,但令人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个企业一直都在默默追赶着曹德旺的福耀集团。

2021年,李贤义掌舵的信义玻璃营收悄悄超过福耀,成了国内玻璃行业的新龙头,建起了一个千亿帝国。
那么这位行事低调的福建老乡,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开拖拉机的农民走到今天的?又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超越福耀集团的呢?

李贤义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没曹德旺那么熟悉,令人意外的是,李贤义和曹德旺同样都是福建人,只不过他与曹德旺不相同的是,他行事低调,不像曹德旺那么爱“说”。
虽然人低调,但他的商业版图可一点都不小,从玻璃到光伏、储能、地产样样都有,资产更是超过了千亿。

1952年李贤义出生在福州泉州石狮,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好,日子过得紧巴巴的,15岁李贤义就辍学回家干农活,帮助家里分担一些压力,也正是这番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20岁那年,他成了生产队的拖拉机手,要知道在当时,这个可是一个技术活,收入也稳定,可是李贤义却不按常理出牌,心里总是琢磨着要干点啥。

一直到78年改革开放,李贤义发现了机会,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自己买拖拉机跑运输,可是呢,当时一个拖拉机就要几千块,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李贤义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硬是说服了八个老乡一起凑钱,成立了“子英车队”没就这样靠着买来的拖拉机,白天更低,晚上跑运输,因此,成为了链接福建和深圳的“物流先锋”。

不得不说,李贤义还是特别有远见的,赚到的钱,全部都用来买车继续扩大规模,就这样三年下来,车队形成了,拥有一台拖拉机和五辆货车。
从汽修到玻璃帝国80年代初,香港经济腾飞,李贤义也想去闯一闯,觉得在香港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就这样在82年的时候,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去了香港,开了一家小汽修店。

凭借着诚信经营和一股子“拼”劲儿,李贤义的生意越做越大,三年就发展成了一家汽修服务公司,要知道,在香港这个地,那可是寸土寸金,能够发展起来实属不易。
与此同时,深圳特区起来了,不仅政策好,地价还便宜,李贤义立马扭转方向,85年跑到了深圳横岗,开了一家汽配厂。

在做汽配的过程中,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深圳缺汽车玻璃厂,国内的汽车玻璃几乎都是依靠进口,价格贵不说,周期还长,这个因素成功让李贤义看到了新的商机。
为了在深圳建个玻璃厂,李贤义东拼西凑,凑了500万,经过三年筹备,1988年,信义玻璃厂总算是建起来了。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的厂房非常简陋,吃住办公都在高温车间,甚至连打广告的钱都不舍得,只能在路边立一个广告牌。
但深圳当时就他一家玻璃厂,客户也慢慢的找上门了,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李贤义的生意越做越大,也赚到了不少钱。

后来在1995年,李贤义在横岗建了新厂房和办公楼,总占地17万平方米,当时周围都是土路,运送玻璃不方便,为了更好的运输,李贤义自己出资修建了一条大马路,也就是后来的“信义路”,这条路不仅方便了自己,更是带动了周边的发展。
同时横岗也成为了信义腾飞的起点,随着信义玻璃厂的发展,信义在天津、芜湖、无锡、东莞等地都建设了厂,甚至还跑到了马来西亚投了一个大项目。

李贤义特别重视海外市场,靠着之前做汽修积累的海外资源,没过多久,就打开了北美和欧洲市场。
到了2001年,信义玻璃厂的玻璃出口率已经高达70%,产品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六年时间做到这样,跟当时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高效的管理有很大关系,信义的玻璃价格也很有竞争力。

不过,信义玻璃厂的快速发展,成功引来了竞争对手注意,很多麻烦也随之而来,在2001年2月,美国一家玻璃公司联合两家本土企业,把包括信义玻璃厂的14家中国汽车玻璃企业给告了。
美国那边要求对这些企业加征3%-124%不等的关税,并且美国商务部还派人到信义玻璃厂驻扎了一周的时间,把信义从建厂以来的所有情况都给调查得透透的。

可没想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同一年9月,中国刚刚加入WTO,加拿大就开始对信义发起了倾销调查。
这样的打击,让李贤义很为难,应诉吧,律师费太贵了,时间还长,结果还不一定能赢,不应诉,又等于放弃海外市场,损失会更大。

李贤义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硬抗到底,他立马就成立了“反倾销小组”,还请了好几个外国的知名律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准备了大量的证据和材料,以便应对对方的手段。
最终经过一年多的抗争,调查结果也出来了:信义的产品质量和账目制度完全符合国际标准,不存在倾销行为。

这也就意味着信义赢了,不仅保住了海外市场,并且还因此名气大涨,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信义玻璃的好质量、好价格、好服务,挺过这一关,信义的生意反而更好了。
之后的几年,信义一直都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玻璃出口商,而且超过六成的收入都来自海外市场。

当时的深圳,技术和人才都比较缺乏,玻璃厂一般都是买国外的设备,跟着学技术,可是随着信义玻璃厂的订单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光靠国外的技术已经不够用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贤义选择了一个“最笨”的办法,选择自己培养人才,他通过不断招新人,送他们出国学习先进技术,然后再把这些知识带回国内消化吸收,进行自主研发。

最终在2005年,2月,信义自主研发的第一天机器成功运行,这不仅标志着信义在技术上的创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更是在同一年,信义玻璃厂在香港上市,成立了一家综合玻璃制造商,企业的业务也不再仅限于汽车玻璃。
上市的第一年,李贤义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建浮法玻璃生产线。

浮法玻璃是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而且自己生产可以控制原料质量和成本,提高利润,而且浮法玻璃的用途还非常广,高档装饰品、灯具、精密电子等等,都能使用。
2006年第一季度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一年信义浮法玻璃的日熔量就达到了1200吨,增长势头猛地很。

如果说浮法玻璃生产线生产线是为了完善产业链,那么进军光伏玻璃就是信义多元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随着时间来到21世纪,国家大力扶持光伏产业,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很快,在2007年,中国光伏组件就占据了全球30%,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组件生产国和出口国。

李贤义也是看到了这个机会,在2008年,成立了信义光能,正式进军光伏玻璃领域,靠着浮法玻璃上的经验,信义光能迅速崛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制造商。
依靠着光伏玻璃和浮法玻璃,成功打破了信义对汽车玻璃的依赖,同时信义集团也成功正式迈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2009年,浮法和光伏玻璃的营收占比达到了48%,其中光伏玻璃增长非常快,直到2010年,信义的营收已经超过了10亿港元,是2009年的五倍,而且信义集团的汽车玻璃营收占比也是降了下来,到2010年只剩下37%。
2012年,信义光能还拿到了国家“金太阳”项目的支持,同时还拓展了光伏电站领域,并且建造了一个250兆瓦的电厂。

这个电厂主要供应商就是信义自己的光伏玻璃厂,直到2013年,信义光伏玻璃的营收已经接近20亿港元。
随着世纪成熟,李贤义决定把信义光能分拆出来,单独上市,玻璃后的信义玻璃主要经营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和建筑玻璃。

搜按年后,信义光伏玻璃的日熔量增加到了5800吨,稳坐全球最大光伏玻璃制造商的宝座,与此同时,新能源行业也开始逐渐发展。
在2016年,信义玻璃进行了第二次拆分,将逐渐边缘化的汽车玻璃维修业务放到了信义香港上市,改名为信义储电,专门做储能领域的锂电池。

经过“分拆扩张”,效果非常明显,在2019年5月,主要经营浮法玻璃的信义光能再次分拆上市,成立了信义能源,到这里,信义形成了“玻璃和新能源”的上市矩阵。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新能源行业爆发式增长,手握四家上市公司的李贤义,在后续一路高歌猛进,到了2021年,信义所有企业的总资产加一块已经达到了1282亿港元。

其中信义玻璃的营收和利润分别达到了305亿和116亿港元,净利润更是福耀玻璃的三倍多,也正是因此,“玻璃大王”的称号,正式被李贤义所取代。
热衷公益事业经过这么久的发展,李贤义一直都很低调,很少接受采访,甚至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他将所有的成功都归功于时代,表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信义的今天”。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李贤义还做起了公益事业,他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而这也成为了他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他在93年的时候,就成立了“横岗镇李贤义教育基金会”,专门奖励辛勤的老师和资助贫困学生。

与此同时,他还出资1.38亿建立了贤义外国语学校,并无偿捐献给了当地政府,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公益事业这才只是开始。
在后面他还牵头成立了深圳市警察基金会,出资2000万支持修建荔山公园,30多年来,李贤义教育基金会已经资助了超过5万名师生,资助金额超过了4000万元。

从开拖拉机到掌管千亿商业帝国,李贤义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抓住了时代机遇,敢于冒险,善于决策,他采取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实现了企业的持续增长。
而且他坚守诚信,义利兼顾,赢得了人心,而这也是为什么他要给公司起名叫信义的原因,就是希望诚实守信,义字当头。

不得不说,李贤义真是展现出了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同时我们也祝愿信义就谈未来一路长虹。
文章信源华商韬略2022-08-31——中国新玻璃大王:15岁辍学到汽修店打工,如今身家百亿超曹德旺

界面新闻2023-03-16——反超李贤义,曹德旺重返玻璃大王宝座

中国新闻网2002-09-01——加入世贸后中国首起遭外国提起的反倾销案获胜

闽南网2016-06-08——晋江商人李贤义捐款1.38亿 2016胡润慈善榜发布

读创2023-04-23——走进深善典范|信义控股李贤义:聚焦民需办实事 善做善为惠民生

长江商报2022-03-28——李贤义身家510亿超曹德旺成“玻璃大王” 信义系资产13年增17倍多元激进风险悬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