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我们的关税政策完全失败”。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发声,对美国2024年贸易逆差创下历史新高1.2万亿美元表示强烈愤慨。
这一数字相较于美国2023年的1.01万亿贸易逆差大幅度攀升,特朗普气急败坏后,将这口黑锅丢给中国,说中国是“贸易小偷”,并怒骂关税政策毫无成效。
然后他就在第二任期中迫切地开启了“关税风暴”,并对中国加税超过100%,堪称历史之最。
那么特朗普为何这样做?难道真如他所说,美国刹不住的贸易逆差就是因为制造业空心化?

加税与减税
在第一个总统任期时,特朗普就坚定一个观点,即要用关税壁垒来重新塑造美国的贸易格局。
按照这个想法,2018年,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对中国发起了贸易战,一度将对华商品关税加到了25%,试图抬高进口商品的价格,逼产业回流到美国。
而在前一年,他还推出《减税和就业法案》让美国企业只需要交21%的所得税,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在减税政策刺激之下,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荷包都变鼓了,消费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一个对外加税,一个对内减税。
到最后,啥效果也没有了。

(特朗普加关税)
一方面,减税之后美国人有钱了,消费一下子狂热了起来,本就崇尚“及时行乐”不存款的美国家庭,根本不在乎懂王给进口商品加征的那点关税,直接买买买,买不了就分期。
家住在俄亥俄州的约翰一家就是典型例子,在减税法案推行之后,他们用家庭多余的闲钱买了新电视和智能手机,而这些电子产品绝大部分都是中国生产的。
也就是说,约翰这样的美国家庭,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消费快感之时,也不知不觉地让贸易逆差不断变高。
而另一方面,美国企业也没有如懂王特朗普所愿,“回归本土”。
就拿密歇根州地制造商汤姆公司来说,减税政策后,公司短时间内多出了不少现金流去扩大生产规模。

(密歇根州)
但是工业生产讲究一个成本问题,汤姆公司货比三家后,发现还是某个东方大国生产的设备价格合适,质量很好,但由于关税,汤姆公司不得不多付了一大笔钱。
并且,作为一家供应链高度依赖海外的制造业公司,受到关税影响,除了生产设备成本上升外,从国外进口上游原材料的价格也被抬高了。
由于没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美国国内的供应链,汤姆公司的生产利润变得越来越小,竞争力急剧下降,最后在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
在这两个完全冲突排斥的政策作用下,美国的贸易逆差不受控制的节节攀升。
据美国商务部披露,2018年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逆差曾一度降到3456亿美元。

(美国贸易逆差)
但到了2023年,包括中国在内,美国对全世界的贸易逆差突破了一万亿美元,2024年更是达到了1.2万亿美元。
这些冰冷地统计数字仿佛在向特朗普发起质疑,关税战真能扭转贸易逆差吗?减税政策能发挥作用?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早就说过:
“关税战和减税放在一起搞,就跟给病人又开止痛药,又开泻药一样,效果可想而知。”
这种政策上的“左右互搏”不仅未能缩小逆差,反而让美国在全球竞争里陷入被动。

(克鲁格曼)
更深一层看,特朗普的政策还忽视了美国制造业的长期衰退。
在之前的那几十年里,美国一步步地把那些低端制造业外包给了发展中国家,而他们则把精力集中在了高科技和服务业上。
产业空心化之后,美国主动失去了生产日常消费品的能力。
即便通过关税把一部分进口商品驱赶出去了,但在美国国内,也无法迅速填补这个空缺。
拿服装行业来说,美国有90%的纺织品必须依赖进口,关税一加价格就起飞。
逼得消费者不得不购买其他第三世界国家进口的纺织品。
所以最后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减少。
实际上,美国在全球贸易中,并非是吃亏的。
因为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得以轻松拿捏收割其他国家,所以美元的购买力一直很高。
同时美国自里根时期,就开始建设金融国家,把这种美元的统治力通过投资等方式,辐射倒全球。

但相应的就要承担这样做的代价,即制造业的空心化。
然而得益于美元的购买力,其实这种代价还是能承受的。
之所以现在的美国无法承受的原因,就是因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资本过度集中,再加上资本的无序扩张导致,这种体系的崩塌。
即美国民众手里的钱越来越少,商品价格却不断增加,同时美元购买力也在下降,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在持续扩大。
面对这种问题,关税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

崇尚消费
除了这一点外,美国人喜欢消费的文化,也在为贸易逆差火上浇油。
差不多所有美国人都有两个特点,即低储蓄率和高消费习惯。
美国国家数据显示,美国人的个人储蓄率只有3.8%,远远低于德国的10.6%和日本的6.2%,而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则占到68.1%。
这种“挣一块钱花三块钱”的模式让所有美国人变成了一台始终在运转的超级消费机器,而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又少得可怜,美国人不得不将蓬勃的消费欲望投送给外国进口商品。
就拿加州的中产家庭琳达一家,月入15000美元,收入在美国不算低。
储蓄却只有可怜的3000美元。
这是因为他们是美国主流的月光族,超爱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皮鞋还有日本的游戏机。

这意味着他们花钱如流水,可琳达一家反而非常享受这种生活,他们笑着说:“生活就是要多享受才对。”
可这种享受却让美国的贸易逆差数字爆炸!
毕竟,在消费主义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国商品不仅质量上乘,价格更是低廉,深受美国民众追捧。
在2024年,亚马逊平台上进口商品的销售额就超过了数千亿美元,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中国商品。
以纽约的詹姆斯为例,他在亚马逊平台上买了中国产的智能音箱和健身器材,赞不绝口:
“便宜又好用”。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曾担忧地说:“美国人地消费习惯就像一场没有尽头地宴会,但账单早晚会来。”

(格林斯潘)
这一警告在现在看来尤为尖锐,美国贸易逆差地持续扩大,不仅影响到了美国的经济安全,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再思考的深一点,不难发现,美国人崇尚消费的文化,其实和美国的金融体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国一直奉行的低利率政策,会促使人们去借钱消费,结果导致信用卡债务一路走高,在2024年的时候,美国的信用卡债务已超过了1.1万亿美元。
美国民众已经习惯了“寅吃卯粮”,不仅喜欢透支个人财务,也透支了国家经济。
至于企业为何也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全球化不可逆
全球化时代,贸易逆差的难题早就越过了美国的国界,而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和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的相互冲突,让美国跨国企业叫苦不迭,总是误伤到了美国的消费者。
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美国企业早就建立起了,以中国为核心生产基地的全球供应链,其畅销全世界的苹果手机和中国生产的高效率是密不可分的。
而自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宣布加征关税以来,为了不亏本,苹果公司不得不涨价销售。
以iphone 16 pro max为例。

(苹果公司)
其在美国市场上的零售价格将从1599美元涨到2300美元,上涨了701美元。住在芝加哥的玛丽就对此抱怨:“新Iphone简直贵的离谱!是黄金做的吗?”
价格上涨,销量下滑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可新厂选址和成本调整那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制造业对供应链的长期依赖,让美国没办法独善其身。
更麻烦的是,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给自己的制造业套上了绞索。
就拿美国打压华为来说,从18年起,美国就将华为看作是“眼中钉”,直接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口高端芯片,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
但是,这也让美国芯片巨头因特尔和AMD失去了一个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的大客户。仅AMD在2020年就损失了5.12亿美元。

反观华为就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去扶持自己国家的供应商了,而美国的那些企业只能在懊悔里数着自己损失的订单。
这些现实例子都在质问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真能单枪匹马扭转贸易格局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一份报告里就指出:“全球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代表着,任何单边行动都会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美国的贸易政策需要更加审慎。”
这一观点在当前美国1.2万亿贸易逆差面前显得尤为中肯,更为关键的是,美元身为全球储备货币这一身份,也不利于美国的贸易逆差缩小,

现在世界主流国家都或多或少持有美元储备,它们更愿意去购买美国国债,而不是买美国的商品,反而抑制了美国的出口动力。
在2024年,外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数达到了8万亿美元,这样的金融循环更有利于美国成为一个“强大的消费国”,而不是一个“厉害的生产国”。
“甘蔗没有两头甜”,全球化的红利让美国享受了低价商品和高生活水平,但也让逆差成为了美国必须付出的代价,这就是一体两面。
本期参考文献:
[1]莫莉.美国贸易逆差居高难下
[2]许缘.美国2022年贸易逆差额达9481亿美元
[3]倪浩.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