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值多少算过高?医生坦白:只要在在这个范围内,就不用担忧

张老谈养护 2025-03-14 17:56: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进屋里,桌上的体检报告静静地躺在那里,几个红色的箭头像是在无声地警告着什么。

血糖6.4mmol/L,高吗?要紧吗?有人皱着眉头翻来覆去地查资料,有人直接把报告往抽屉里一塞,想着反正也没什么症状,过几天就忘了。

可事实是,血糖这个东西,既不像血压那样容易察觉,也不像体重那样一目了然,它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悄悄埋下隐患。

血糖高一点到底算不算事?

很多人拿到体检单,看到血糖略高,就像捧着一颗定时炸弹,慌得不行。

可实际上,血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高”或者“低”就能下定论的指标,它像个调皮的孩子,时刻受到饮食、情绪、运动、睡眠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总是稳定的。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该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7.8mmol/L。

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1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但如果血糖只是略高,比如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那么就属于糖尿病前期,虽然还没到糖尿病的程度,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血糖高一点真的没感觉吗?

不少人认为,血糖如果高了,身体总该有点反应吧?比如口渴、尿多、乏力、易饿……可实际上,除非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否则大多数人毫无察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已经出现了并发症,甚至肾脏、眼睛、血管都受到了损害。

有研究显示,超过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损伤,这意味着,血糖并不会等到“高得很明显”才开始影响身体,它是个慢性杀手,悄无声息地损害血管、神经和器官。

哪些人更容易血糖偏高?

有些人天生血糖就偏高,而有些人则是后天因素导致的。那么,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血糖问题呢?

·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糖尿病,自己血糖偏高的风险也会增加。

· 超重或肥胖:体内脂肪过多,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工作,使血糖更容易升高。

· 饮食不合理:长期高糖、高脂、高碳水的饮食结构,会让血糖慢慢失控。

· 缺乏运动: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但长期不运动,会让血糖代谢变慢。

· 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增加,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 睡眠不足: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更容易血糖异常。

如何让血糖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1. 饮食调整是关键

许多人一听到“控血糖”,就觉得要戒糖、戒主食,甚至什么都不敢吃。

其实,血糖控制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而是要掌握吃的技巧。

· 主食不必戒,但要换种吃法:白米饭、白面包、精制面条容易让血糖快速升高,可以选择糙米、燕麦、红薯、全麦面包等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 多吃蔬菜和优质蛋白:蔬菜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血糖上升,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有助于平稳血糖。

· 水果要选对:西瓜、荔枝、葡萄含糖量较高,吃多了容易让血糖飙升,而苹果、梨、柚子、蓝莓等相对安全。

· 少吃高糖加工食品:甜饮料、蛋糕、奶茶、饼干,这些虽然好吃,但对血糖极不友好。

1. 适量运动,让血糖“动”起来

运动是对抗血糖升高的天然武器,但并不是所有运动都适合所有人。

· 年轻人可以选择快跑、游泳、跳绳等高强度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

· 中年人可以练习太极拳、瑜伽、快走等低强度运动,每天30-40分钟即可。

· 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八段锦、慢舞等缓和运动,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1. 睡眠也会影响血糖

长期熬夜、睡眠质量差,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工作,让血糖更容易异常。

所以,每天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维持血糖稳定的重要一步。

1. 压力管理同样重要

精神压力大时,体内会释放大量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

因此,适当放松、调整心态,对血糖控制也有帮助。

一些冷门但有效的降糖小技巧

· 饭后站立或散步15分钟,有助于减少餐后血糖飙升。

· 适量喝肉桂茶,研究发现,肉桂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血糖控制。

· 适当日光浴,维生素D的水平与胰岛素功能密切相关,适量晒太阳可以帮助维持血糖稳定。

· 使用筷子吃饭,研究发现,相比于用勺子或手抓食物,用筷子吃饭可以让进食速度变慢,从而降低血糖上升的速度。

血糖的事情,不能等到“有症状”才重视。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糖尿病,就不在意血糖,其实,等到真正出问题,往往就晚了。

血糖的控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的健康管理。

饮食、运动、睡眠、情绪,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血糖的波动。

与其等到身体发出警报,不如现在就开始调整,让血糖稳稳当当地待在安全范围内。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2
张老谈养护

张老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