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东树:商用车出口不可依赖电动车,燃油车仍是主力!

唐晓萱来说车 2025-03-18 11:45:12

电动车热潮席卷全球,新能源汽车成了许多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对象。然而,最近一个数据却像一盆冷水泼在了所有狂热者脸上:中国商用车出口,增长的主力军竟然是燃油车!这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难道,我们押错了宝吗?电动车出海,真的只是一场豪赌?

这个看似令人震惊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中国商用车出口的复杂现实。我们习惯了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节节攀升,习惯了各种关于电动汽车改变未来的宏大叙事。但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商用车领域,故事却完全不同。燃油车,这个曾经被视为即将淘汰的“老古董”,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牢牢占据着出口市场的主导地位。

2023年,中国燃油车出口增速高达53%,远高于新能源车的50%。到了2024年,虽然燃油车增速有所回落至26%,但新能源车却戏剧性地下滑至12%。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在全球商用车市场竞争中,我们赖以自豪的新能源优势,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强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商用车出口中,新能源车的占比更是低的令人咋舌。2023年,新能源载货车出口占比仅为5%,2024年甚至跌至4%。这可不是简单的个位数下滑,而是市场份额的持续萎缩,预示着我们新能源商用车出海战略的严重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问题的根源或许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一个更现实、更残酷的因素:市场需求。我们往往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电动车是未来的趋势,是环保的选择,理应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然而,国际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首先,基础设施的匮乏是新能源商用车出海的最大障碍。在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充电桩数量极度不足,充电网络覆盖率低的令人难以置信。想象一下,一辆重型卡车,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充电,这对于以时间为金钱的物流运输行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而燃油车,凭借其便捷的加油模式和更长的续航里程,在这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其次,成本问题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巨额补贴。然而,这种模式难以复制到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用户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全部费用,而燃油车往往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再者,燃油车的耐用性也远超电动车。在一些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地区,一辆老旧的燃油皮卡可能还能继续服役多年,而电动车却早已不堪重负。

更重要的是,国际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欧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正在逐步退坡,碳关税壁垒也逐渐显现。这些政策变化都可能对新能源商用车出口造成巨大的冲击。

此外,我们还需要正视一个现实:燃油车在全球市场仍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这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其可靠性、耐用性和成本效益在许多地区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燃油车的实用性远高于电动车。他们更关心的是车辆的可靠性和经济性,而不是环保理念。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燃油车继续主导出口市场,而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宣告失败吗?当然不是!关键在于调整策略,避免“一刀切”。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燃油车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性,并继续巩固其竞争优势。这并非否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是要平衡油电两种技术路径。毕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燃油车仍然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盲目地追求电动化,而忽视燃油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无疑是舍本逐末。

其次,我们需要加大对燃油车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其燃油效率、排放水平和可靠性,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新能源汽车技术,而是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完善的汽车产业体系。

再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中国商用车技术的国际化进程。只有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才能更好地把握全球商用车市场的脉搏。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与国际客户的沟通和合作,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并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不要试图用环保理念去说服他们,而应该用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去赢得他们的信任。

总之,中国商用车出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电动车和燃油车两种技术路线,并找到一种更加平衡、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过度依赖电动车出口,可能只是一场危险的豪赌;而忽视燃油车市场的巨大潜力,则可能错失宝贵的全球机遇。

我们需要记住,汽车工业的责任不是讲故事,而是要挣钱。只有立足现实,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才能在全球商用车市场中取得长久的成功。不要被一时的热潮冲昏了头脑,要坚持务实的态度,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回顾中国商用车出口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担忧的信号。例如,2024年新能源客车出口比例仅为13%,远低于2022年的16%。这表明,即使在国内新能源公交车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新能源客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仍然相对较弱。这与缺乏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高昂的维护成本以及国际市场对燃油车的偏好等因素有关。

数据显示,中国商用车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燃油车。2023年,燃油车出口增速达到了53%,而新能源车仅为50%。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忽视燃油车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中国商用车出口战略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平衡油电两种技术路线,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我们需要加强研发,提高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拓展客户群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才能在全球商用车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个转变,需要的是一种深刻的战略调整,一种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一种务实、长远的眼光。我们不能被国内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以为全球市场也对电动车趋之若鹜。我们需要认识到,全球市场的复杂性远超预期,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中国商用车要走向世界,需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往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够复制到国际市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但这在很多海外市场并不适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的经验照搬到国际市场,而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最终,中国商用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取决于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市场需求,能否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能否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油电双向发展,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稳固的供应链和营销网络。这需要持续的创新、投入和努力。  只有以务实的态度,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最终在全球商用车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并最终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伟大梦想。

1 阅读:7
唐晓萱来说车

唐晓萱来说车

唐晓萱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