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混养避害法,稻田共生系统,防蛇类侵袭,务必提前预防
林蛙,一种极具特色和经济价值的蛙类,在我国分布较广。它体型较小,皮肤光滑,肉质细嫩。林蛙油(雌蛙输卵管)更是滋补珍品,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在市场上价格可观。一只成年林蛙在合适的养殖条件下,一年内能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收益,而且如果养殖规模足够大,那整体的经济效益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林蛙养殖也有不少痛点,其中防蛇类侵袭就是个大问题。我们都知道,蛇类是蛙类的天敌,在林蛙养殖区域,如果能巧妙地利用稻田共生系统来混养林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系统在南方的稻田里比较常见,因为南方的稻田面积广阔,生态环境相对复杂。
我有一个广西的朋友,他在自己的农场搞过这种林蛙稻田共生养殖。广西气候温暖湿润,南方的稻田周边通常杂草丛生,这本来是林蛙天然的活动和栖息空间。但是每年到了林蛙养殖的季节,也就是每年的3月开始到9月左右,他就特别头疼蛇类的问题。那时候,他的稻田周围总是会发现蛇皮,偶尔还能看到小蛇在稻田埂上穿梭。有一次,他发现一条较粗的水蛇悄悄溜进了林蛙养殖区域,可把他急坏了。
他之前没有很好的防范措施,只能靠人工定期巡逻驱赶。但是这样一来,人力成本很高,而且也不可能做到无时无刻都有人盯着。后来,他开始研究稻田共生系统混养林蛙避害的方法。
他首先改变了稻田的一些布局。他在稻田埂周围种了三种植物,分别是薄荷、薰衣草和艾草。薄荷我们都知道,有很浓烈的气味,很多昆虫和小型动物都不太喜欢这种味道,蛇也不例外。薰衣草呢,虽然很多地方用来观赏或者制作香料,但它也能散发出独特的气味。艾草就更不用说了,在民间一直有驱蛇的说法。这三种植物在南方的湿热环境下生长得都不错。相比之下,如果种薄荷、迷迭香(这也是有驱虫作用但不太适合南方湿热的植物)和薄荷属的椒样薄荷(虽然也是薄荷家族成员但气味较浓在南方稻田环境可能生长受限),薄荷对南方常见的小蛇类驱避效果更好;迷迭香在北方的干冷环境中如果用于驱虫驱蛇效果还行,但在南方的稻田边很容易枯萎。
除了种这些植物,他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物理阻隔。比如说,用细密的尼龙网在稻田周边和养殖池周围围了一圈。网的高度大概在半米左右,这个高度比较合适,因为一般的成年水蛇很难越过这么高的障碍,而且这个高度也不会影响林蛙在稻田里的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他担心这样会影响稻田的通风和灌溉,但是他发现只要合理设置网孔的大小和密度,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在放养林蛙的时候,他也没有盲目投放。他对林蛙的生长周期很清楚,一般从蝌蚪到长成幼蛙大概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3个月里,他会逐渐增加林蛙的数量,观察稻田生态系统的容纳情况。他发现,如果一开始投放的蝌蚪数量过多,蝌蚪之间会因为食物和空间竞争而发生大量死亡,而且水质也会恶化得很快。所以他会根据稻田的水源情况、水草数量以及土壤肥力等因素来确定每次的投放量。
他还会定期检查稻田里的其他生物情况。比如,他会关注青蛙、蟾蜍等林蛙的天敌的数量。如果发现青蛙数量过多,他会适当减少林蛙的放养量,反之则会保持或者稍微增加。因为青蛙和蟾蜍会吃掉稻田里的小害虫,适当的数量对稻田有好处,但太多了就会对林蛙不利。
这种稻田共生系统的混养方法,不仅解决了蛇类侵袭的问题,还对改善土壤肥力有很大帮助。林蛙的排泄物可以为稻田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而且水稻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进一步阻挡了蛇类进入林蛙养殖区。
在北方的一些林蛙养殖场也有成功的经验。比如在黑龙江的一个养殖场,那里环境干冷,和南方完全不同。那里的养殖户利用废弃的沟渠和树林来养殖林蛙。他们知道东北的森林里有很多蛇类,像东北蝮蛇等分布较广。这里就采用了和南方不同的避害方法。
东北的一个养殖户老李,他在养殖林蛙的过程中发现,当地的野兔有时候会误入林蛙养殖场地,虽然野兔不是林蛙的天敌,但野兔的活动会破坏养殖场的一些设施并且扰动林蛙的生长环境。他就在养殖场地周围设置了一些简单的木质栅栏,这些栅栏底部埋在地下20厘米左右,可以防止野兔从地下钻入。同时,他还在栅栏附近种植了一些刺老芽和蕨类植物。刺老芽在北方是比较常见的山野菜,它的刺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挡小动物的作用。蕨类植物相对来说比较茂密,能够隐藏一些其他的小型捕食者,比如蜘蛛,对入侵的野兔也有一定的威慑。而且蕨类植物在东北的寒冷环境中比较容易生长,不像在南方种植的那些热带植物。
这些养殖户的经验告诉我们,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在林蛙养殖过程中,防害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在春季,随着气温逐渐回升,万物复苏,这个时期是蛇类和其他敌害开始活跃的时候,同时也是林蛙孵化出蝌蚪的时候,所以这个阶段对防害的关注度要更高。
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林蛙养殖防害的影响很大。在南方的水乡,平坦的稻田和纵横交错的沟渠适合水生的林蛙生长,但在北方的山区,林蛙更多地栖息在山沟和树林边缘。所以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避害和养殖方法。
而且从长远来看,3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林蛙养殖场形成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在这3年里,不断观察、调整养殖技术,包括应对敌害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因素,每一个养殖场也有自己的特点,只有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防害方案,才能让林蛙养殖事业顺利进行。
但是我们也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林蛙养殖中,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来防止蛇类和其他动物的侵害,但是随着现代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林蛙自身是否需要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呢?是继续依靠外部的防护措施,还是也应该在品种改良或者养殖技术上探索让林蛙自身适应外界威胁的能力呢?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关心林蛙养殖的人去深入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