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的名将,大清一统最后的一块硬骨头——李定国

九姨太爆娱乐 2019-12-22 14:24:15
他是明末清初的农民起义将领,统帅大军转战西南,破桂林、取衡阳,致两位清军王爵将领折戟沉沙,将南明抗清推向高潮。他便是矢志抗清、死而后已的忠臣名将——李定国。

戎马倥偬、转战四方 李定国,天启元年(1621年),出身在陕西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均死于贫病之中,幼年的李定国流浪乞讨,苦度时日。崇祯三年,张献忠起义军占领陕西米脂,李定国长途跋涉,投到了起义军部,张献忠见他父母双亡、性格倔强,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左右。 经过多年的战斗生涯,李定国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军事素质和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到了二十岁时,已是身材魁梧,仪表非凡,因其长得很像《水浒传》中的小旋风柴进,故人称他为“小柴王”。凡遇战阵,李定国一马当先,骁勇异常,被誉为“万人敌”、“小尉迟”。此外,他还和蔼可亲,宽以待人,颇得军心深受爱戴。 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张献忠绕开兵部尚书杨嗣昌所率的主力,进入湖北,围攻襄阳。襄阳城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张献忠几次进攻均未奏效。李定国献计说:“襄阳城固,不可强攻,只宜智取。”他自告奋勇,化妆打入城内,实行里应外合。

李定国率二十名健卒,化妆成明军军官模样,带着截获的杨嗣昌发往襄阳的檄文,进入襄阳城。时至半夜,李定国等在城内四处放火,往来冲杀,并乘守军慌乱之际,打开城门。埋伏于城外的义军只费了几个时辰,便占领了襄阳城,杀了襄王朱翊铭,粉碎了杨嗣昌的围剿计划。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定国随张献忠取武昌,拥立张献忠为大西王。此后由于李自成部的施压,张献忠部于崇祯十七年挥军入川,破夔门,陷涪陵,占重庆,一路风卷残云,八月占成都,张献忠登基,建国号“大西”政权,自为大西王,亦称秦王。 张献忠登基后,将全军分为一百二十营,命孙可望为平东将军,统十九营:李定国为安西将军,统十六营;刘文秀为抚南将军,统十五营;艾能奇为定北将军,统十二营。他们四人皆为张献忠养子,合称“四将军”,是大西军的主力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在洪承畴、吴三桂等人的引导下,继续追击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的大顺军节节败退,退守关中。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出师川北,部将刘进忠叛变,引清军乘迷雾偷袭大营。在突围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率大西军继续抗清。为避清军锋芒,大西军撤离四川,向贵州转移。当时贵州和西南各地控制在南明手中,与大西军处于敌对状态,闻大西军南下,南明派出军队阻击。 大西军且战且进,于顺治四年正月,进抵遵义,然后挥师南下,渡过乌江,攻克贵阳。此时,大西军内部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孙可望主张进军广西,与南明周旋。李定国反对此议,主张西进云南,联明抗清。将士们拥护李定国的主张,孙可望只好同意,而且被推为主帅。顺治八年,明永历帝封孙可望为秦王,大西军联明抗清正式开始。 两蹶名王、智胜清军 孙可望获封秦王后驻守贵阳,他命李定国率部前往云南镇守。为了充实军队的供应,李定国到云南后即实行了“官四民六”的赋税政策,百姓的负担比明末时减轻了很多,因此很受拥戴。同时,他又下令召集工匠,制造武器,修筑防御工事,使部队战斗力得以加强。 在解决军队供应和防御建设的同时,李定国又训练出一支奇特的队伍——象兵,一年的时间便练出了三万象兵。在其后不久的桂林之战中,这支大象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1652年)三月,李定国在军事上已经做好准备,便向孙可望建议对清军发动一次大反攻。孙可望命冯双礼领兵合同李定国组成东路军,以八万人马攻湖南;命刘文秀和王复臣组成的北路军,以六万人马攻四川。 北路军进展顺利,当年七月收复叙州和重庆,活捉清军将领白含贞、白广生,并将主将平西王吴三桂围困在保守,十月,吴三桂突围到汉中,王复臣战死,但四川大部地区已经收复。 东路军同样也获得了重大胜利。五月,攻克了沅州、靖州,清军总兵杨国勋被杀,主将沈永忠退守湘潭。此时,李定国驻扎在靖州以东的武岗,当他了解到桂林防务空虚后,便带兵南下,兵分三路:右路攻取桂林以北的重镇严关,左路攻全州,他自己亲率中路直取桂林。 拿下全州后,李定国集中优势兵力,一鼓而下桂林。三路大军在严关会和后,即对清军展开猛烈攻击。双方正难分难解的时候,李定国命大象兵参战。当时正遇雷雨天,这些庞然大物在雷鸣电闪中一冲而上,搅得敌阵大乱,清军横尸遍野,狼狈溃逃。 李定国乘热打铁,昼夜围攻桂林,清军主将、定南王孔有德被迫自杀,七月初四日攻克桂林。接着,李定国又连下柳州、梧州、永州、衢州,直抵长沙。

李定国的节节胜利,使清廷大为震惊。十月,清廷派皇族宗室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万大军扑向长沙。李定国冷静分析双方的形势,决定撤出长沙,退守衡阳。在衡阳城下,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四天四夜不分胜负。李定国使出了大西军惯用的战术,命令部队边打边退,直把清军引进埋伏圈。清军中计,被层层包围,溃不成军,尼堪被阵杀,清军全军覆没。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定国歼灭了十余万敌军,杀死了两名清军的王爵将领。桂林、衡阳的两次胜利,是南明抗清以来获得的最大胜利,也开启了抗清的新局面。 矢志不移、病死疆场 桂林、衡阳的胜利带来的大好形势,不久即被孙可望所破坏。李定国的战功,使孙可望大为嫉妒,在部将的怂恿下,他决定亲自到前线,想打个漂亮仗来提高声望。 孙可望到了湖南,派人让李定国到沅州见他,当时有消息说,孙可望想把李定国扣留起来。为了避免与孙可望发生冲突,李定国将大部分兵力留在湖南,自己率领部分兵马到两广一代继续和清军作战。 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进攻肇庆和桂林失手,就采取逐步发展的打法。他先攻打两广交界地区的一些小州县,然后积蓄力量围攻广州。清军镇守广州的主将是明朝降将、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后来,清军又从南京调兵支援,兵力占了优势。这年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在新会附近接火,李定国部遭到夹击。为保存实力,退回南宁。

顺治十二年五月,刘文秀率六万军队,从四川出三峡,进攻湖南常德,在兵分两路攻打岳阳和武昌,但都没有成功,只得退守贵阳。 几次战事失利,西南地区的抗清形势不断恶化。顺治十三年,李定国护卫永历帝前往昆明,因护驾有功,被封为晋王。而这时的孙可望野心越来越大,一心想要除掉李定国。为了停止分裂,李定国、刘文秀派人到贵阳进行劝说,并于顺治十四年,将孙可望留在昆明的家小送到贵阳。但孙可望并不领情,反而以十四万大军杀向云南。 八月,双方在交水决战,孙可望各营将士倒戈,高呼欢迎晋王,孙可望一败涂地,逃回贵阳,贵阳守军不纳,乃率十几人投降清军,向清军提供了大西军的全部机密和云、贵山川的形势。 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军从四川、云南、广西派出三路大军,一起压向贵州和云南。重庆、贵阳、遵义相继失守。尔后,清军兵分三路进攻云南。北路的吴三桂从四川南下;南路的卓布泰从广西西进;中路的洪承畴从湖南攻入贵州。吴三桂进入云南后,永历帝在李定国的保护下,从昆明向西撤退。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昆明后继续追击。李定国集结溃散的将士,选出六千精兵,在怒江以西二十里的磨盘山的狭路上设置了三道伏兵,准备首尾夹击。本来吴三桂已经进入埋伏圈,可这时李定国的部将卢桂生叛变,设伏失败。计划虽然没有实现,它却给清军以沉重一击,十余名都统以下的将领和几千精兵被歼灭。 磨盘山之役后,永历帝逃入缅甸,和李定国失去联系。李定国一面在滇缅边境继续坚持抗清,一面派人到缅甸境内寻找永历帝。这时,边境条件非常艰苦,很多部属先后降清,但李定国的抗清意志始终没有动摇。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统率十万大军开进缅甸。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缅王将永历帝及其亲属交给了吴三桂。四月,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所杀,南明王朝至此灭亡。 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杀的消息时,还在四处转战,但由于积劳成疾,病情日益恶化,这一年六月病逝。临死前,他对部下说:宁可死在荒凉的边地,绝不可投降。他的忠义节烈直到近代仍被人称赞不绝,章炳麟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