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原安徽省委书记,儿媳是谷牧的小女儿,儿子是副部级

云中漫步云端 2024-12-10 20:59: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中,张劲夫的名字注定不会被遗忘。

他不仅是新中国第一代国家建设者,更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时代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他从年轻时便投身革命,在战火中磨砺,在建设中升华,用一生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誓言。

作为安徽省曾经的一把手,他推动了诸多开创性工作,为安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在他的家庭中,家风如烛,照亮子孙后代。

他的儿媳是改革开放元老谷牧的小女儿,儿子成长为副部级干部,这一切无不体现了家国传承的深意。

从风雨革命到建设新中国

张劲夫的一生,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缩影。

1914年,他出生于安徽合肥县东北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农村家庭中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已属不易,而张劲夫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成长和教育。

幼年时期,他被家人寄予厚望,取名“世德”,乳名“虎仔”,因属虎而得此名。

后来,他改名为“劲夫”,寓意“劲争万夫”,显示出一种自强不息的气魄。

这种精神贯穿他的一生,成为他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撑。

张劲夫的早年生活正值中国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年代。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军阀混战不断。

而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新生的民国政府未能彻底解决国家积弱的问题,农村经济衰退,普通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

然而,张劲夫从小就表现出不同于同龄人的敏锐和志向,他勤奋好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改变社会的困境。

1930年,16岁的张劲夫考入了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

在这所以“生活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学校中,他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革命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深深影响了张劲夫。

晓庄学校不仅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更注重实践和社会责任,这让张劲夫对教育、社会改革以及国家前途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逐渐走上了追求进步、探索社会改造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东北三省,这一事件深深刺激了张劲夫。

他愤而加入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开始积极参与宣传、组织活动,为唤醒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

1931年,张劲夫成为《生活教育》杂志的编辑,用笔杆子传播抗日救亡的思想。

他坚信,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团结起来抗击外敌。

后来,他又来到上海,在山海工学团担任教师,并不久后成为团长。

这一时期的张劲夫,已经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他接触到了更多的革命者,并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思想进一步成熟。

1935年12月,张劲夫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这一刻起,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党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

执政为民的模范

然而,他不仅是战场上的智者,更是新中国经济改革和科技发展的领路人。

张劲夫执政的每一站,都留下了深刻的足迹,从科学研究的指挥者到安徽改革的推动者,他始终以国家和人民为中心。

1956年,张劲夫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成为郭沫若的得力助手。

当时的张劲夫,对科学技术领域可以说是门外汉。

然而,党中央的号召是“向科学进军”,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关乎国家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张劲夫接过这个陌生的任务后,不但没有退缩,反而表现出了他一贯的务实态度和学习精神。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将科学院的工作报告逐字逐句读了三遍。

他甚至笑称一开始,光是理解那些专业名词就够让他头疼的,但不能让人看出来自己不懂啊!

为了快速补充知识,张劲夫经常向科学家请教,甚至晚上加班自学。

他的认真劲让许多专家学者刮目相看,有人甚至打趣地说:

“张院长,我们要小心了,您要再学下去,搞不好哪天就能评个院士了!”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科学院的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作为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深知,科学家的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力支持,更多的还需要生活上的保障与关怀。

因此,他常常充当中科院的“后勤部长”,无微不至地照顾科学家的生活。

比如,著名土壤力学专家陈宗基在荷兰和印度尼西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回国后,他的夫人孤单寂寞。

张劲夫得知后,便安排院里为其购置一架钢琴,让陈宗基的夫人有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陈宗基也因此能够安心致力于科研。

1956年,由他主导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一规划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也让中国在科学领域逐渐走上正轨。

在工作中,张劲夫“广开言路”,绝不是说说而已。

他负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工作时,许多政策都充满争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甚至连具体的操作路径都没有清晰的蓝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回避争论,反而欢迎不同意见。

他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座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

在张劲夫看来,只有充分讨论、集中各方智慧,才能避免政策的盲目性和偏颇性。

在一次经济体制改革会议上,面对激烈的争议,张劲夫一句幽默的话缓和了气氛:

“大家争得这么激烈,是不是可以证明我们还在摸石头过河?”

话音一落,会议室一片笑声。这句风趣的话不仅缓解了紧张,也让与会者意识到改革探索本身就是试错与调整的过程,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心。

安徽改革:从质疑到支持

上世纪70年代末,张劲夫调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而安徽农村正处于饥寒交迫的困境中。

当地百姓饿得实在受不了,开始偷偷搞“包产到户”。

这种做法在当时颇具争议,被一些人视为“资本主义的回潮”。

张劲夫上任后,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问题:是严格执行政策,还是尊重百姓的选择?

为此,他亲自到农村调研,与农民一起探讨生产模式的变化。

一位农民在田间地头对表示,如果再不给老百姓自主权,粮食恐怕真的种不出来了。

张劲夫听后深受触动,他不仅将这一情况上报中央,还亲自参与政策的修订工作,最终推动了“包产到户”的普及。

这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安徽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样板。

许多年后,当地百姓仍然记得这位“敢为民作主”的书记,并感叹道:张书记是真懂我们老百姓的!

而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重要职务的干部,他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并要求家人严守纪律。

张劲夫常对子女说,做人,第一要有信仰,第二要有底线,不能因私废公。

只要是建设对人民有益的事业时,张劲夫拨款都非常大方,但他每次到基层吃饭和住宿都很随便,经常吃住在农村、企业。

而且,无论在哪里吃饭,都要交代秘书菜饭从简,不准上酒,不要忘记交伙食费。

有一次,他到自己的家乡肥东县王铁公社搞调查研究,乘坐的是省委机关的一辆进口小轿车。

这天天气非常热,司机便打开车里空调,但马上就被张劲夫制止,

说坐在车子里一会就到肥东了,开空调太浪费汽油。

正是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张劲夫培养出了优秀的后代。

张劲夫的儿子张茅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投身于国企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曾在北京玻璃总厂工作,带领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这家老国企焕发了新的活力。

此外,张茅还担任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致力于市场监管体系改革,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落地。

而他的妻子,也就是张劲夫的儿媳名叫刘燕远。

她也出身革命家庭,乃是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的女儿。

这种革命家庭的联姻进一步体现了革命精神的传承。

张茅和他的家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也成为人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张劲夫的一生始终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

他常对身边人说,干部不为百姓办实事,那当什么官?

他不仅用行动践行承诺,还以自己的言谈举止塑造了一种风范。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经济和科技发展,更在于让每一项政策都接地气,关乎百姓的福祉。

参考文献:

知网:张劲夫:一位爱听不同意见的领导人【徐景安】中国幸福研究院

知网:张劲夫的领导风采【李明俊】江淮文史

夜读|张劲夫: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科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北京日报客户端,2020-04-24

张劲夫传奇故事选,国际人才交流订阅,2015年9期

【中国科学报】精心编绘新中国科技发展蓝图,中国科学报,2021-06-24

1 阅读:15

云中漫步云端

简介:云中漫步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