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知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新片《月球陨落》国内上映后,目前一星期累积票房还未破亿,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无论对于艾导还是灾难片这个题材来说,这样的商业表现都可以称之为失败,更糟糕的是,该片在国内几大著名评分网站,如豆瓣、猫眼上面的评分均惨不忍睹,基本刷新了艾默里奇历年执导影片的下线。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部投资1.5亿美元的大制作折戟沉沙?分析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
一是剧情过于魔幻。
国内观众喜欢看灾难片,在于它总可以用毁天灭地的场景和气氛带来肾上腺素的飙升,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像艾导之前的作品《2012》,从头到尾都是天崩地裂,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段落让观众目不暇接,堪称全程高能,虽然剧情硬伤明显,且特效场面并不精细,但不妨碍观众就是喜欢。
反观本片,前面半个多小时讲了一大堆理论东西,什么月球轨道预测,结合天文观察,看似莫测高深,实则根本不接地气。迟迟不进正题,与灾难片先声夺人的基本设定背道而驰,造成的结果就是完全无法吸引住观众,花了几十分钟就看个寂寞,路人难免会因为失落而变得极端失望。
后续好不容易进入状态,海啸来袭,陨石坠落,该有的场面、刺激都开始陆续呈现,却又被灾难片秒变科幻片的神奇设定给彻底搅乱。不是说灾难片不能变成科幻片,如果处理好的话,大部分观众应该还可以接受,本片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大转折完全不给理由,也不让观众有任何喘息和消化的时间,就一股脑儿全盘托出,全然不顾观众的感受。对于一部商业片,观众也没指望能够获得多大的教育,或者得到多少心灵的升华,他们需要的,不过是在极短的时间里,暂时忘掉生活的烦恼和工作的不如意,所以,商业大片首先要做的应该就是迎合观众,而不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加入许多私货去远离观众。
二是套路太过敷衍。
如今的观众,已经不是仅靠几个特效场面就可以唬住的,常年被各种国际、国内的大制作狂轰滥炸后,他们更加渴望能够在电影中看到一些新鲜东西,显然本片没有做到。
电影中充斥着太多炒冷饭和烂俗桥段,看完不仅没办法让人激动起来,反而因过于熟悉而完全提不起兴趣。
KC是一位业余天文爱好者,他首先发现月球轨道异常,可他将这些数据告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后,得到的回复却只有冷漠和嘲笑。小人物天赋异禀但能力不被重视,简直快成为该类型的标配,而后无论是他、布莱恩、乔与美国政府、航天局的周旋,还是月球即将接近地球各色人等的反应,皆不过把原来《独立日》的剧情又炒了一遍。地球陷入危机,三人组决定放手一搏,乘坐航天飞机打入月球内部消灭敌人,又犯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完全背离正常逻辑的毛病,好莱坞大片总喜欢这样,觉得几个人就可以拯救地球,如果只是阻止一架飞机爆炸,亦或消灭一支小股部队,还不会让人觉得过分突兀,可如今面对一个月球,仍采用这种单打独斗的方式,则很难说服观众,从而产生完全不现实的感觉。
三是人物太过繁杂。
一部没有任何前作铺垫的商业大片,最忌讳的就是人物众多,让观众分不清楚主次,很不幸本片正属此列。
电影出现的较为重要人物不少于十几个,且关系复杂。布莱恩的亲生儿子以及前妻和她后面的丈夫、小孩,乔的儿子、前夫和日常照顾家里的闺蜜,光听这样的介绍就让人头疼,可本片倒好,生怕观众记不住这么多人,偏还给每个人分配不少戏份,过于平均,一方面造成剧情的跳脱和气氛的游离,另一方面没办法集中去塑造人物,使得每位角色都脸谱化严重,看不到太多个性的东西。后期几位男性角色的牺牲,由于没有足够时间去展现和交代他们如此做的动机,让煽情变得极为尴尬。
本片的阵容并不差,帕特里克.威尔森也算好莱坞的老熟人,迈克尔.佩纳同样经常出现在主流商业电影中,更别说还有奥斯卡影后哈利.贝瑞压阵,可如此多的好演员,却没有在片中进行有效融合,从而产生化学反应,甚为可惜。随着《月球陨落》在全球票房的惨败,似乎宣告着艾导吃老本的日子彻底结束,如果再不拿出点真才实学,下一个淘汰的可能就是他自己。
的确不咋地。说好了是灾难片。结果是个戴森球真人版。
全程快进看完,真的庆幸没去电影院观看。感觉现在的票房就是最真实的,跟疫情无关。
到处电影院都关门了,哪里来的票房,
美国的影视文化不行了,不是说某一个人,可能是病毒伤害了智商逻辑。
勉强看了10分钟的盗版
刚看过高清,剧情前期无聊后期魔幻,月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给看乐了[大笑]
哈利贝瑞是女烂片王
看这评价更没想法了,在家都能看了还去电影院?
什么都想表达出来,但什么都没表达清楚,就是就部电影
垃圾片 我刚刚在手机上下载看了 真的不好看
13元买的票,都觉得不值
特效还是可以的,蓝光版1080p超清在家用75寸电视看的疫情不想去院影,结尾一句:准备好了吗:估计续集就是人类开始上月球基地的反击战,这票房想想应该没续集了[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