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收到的古琴,背后故事超10万人见证!

文化领航员 2025-03-28 15:45:17

一天晚上,董宇辉的直播间像往常一样热闹,但这次有点特别。

当四位非遗传承人将一张精致的古琴递到他手中时,整个直播间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这张琴不仅是乐器,更是几代匠人心血的结晶,背后藏着那些未被众人所知的故事。

董宇辉直播间热力四射:古琴背后的非遗传承故事

3月22日的夜晚,董宇辉的直播间里,关注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万以上。

那天,他接到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张由湖北四位非遗传承人联手制作的仲尼式古琴。

初见这古琴,董宇辉惊艳不已,他连连称赞:“这个太贵重了,我回去要学习古琴!”

这张古琴,其制作过程充满了传统工艺的智慧。

从斫琴、题写琴铭、刻琴到拓琴,无一不是精益求精的细致之作。

对于热爱古琴文化的董宇辉来说,这不仅是一件礼物,更是一段文化旅程的开启。

非遗传承人王佳琦的古琴制作之路

王佳琦,这位出生在黄石磁湖之滨的非遗传承人,自小就对古琴充满了热爱。

12岁开始,他便学习古琴演奏和传统书画艺术。

在学琴过程中,他的老师启发并引领他走上了斫琴之路。

“斫琴,是制作古琴的技术,”王佳琦解释道。

他从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武汉创业,在这里开创了自己的古琴事业。

他说,制琴不仅仅需要木工的技艺,还要懂音律、铭文和漆艺等,真是一门综合性的传统手工艺。

王佳琦制作的古琴,不仅外形古朴隽永,而且音色醇厚。

被北京保利拍卖行征集的那张古琴,以30万元成交并被武汉市博物馆收藏。

多年来,他坚持学习书画,拜访名师,最终成为了武汉市江夏古琴博物馆的馆长和古琴协会的会长。

王玮娜的篆刻艺术旅程:从童趣到专业

与王佳琦一样,非遗传承人王玮娜对传统文化也有着痴迷的热爱。

从小喜欢写写画画的她,在篆刻这门融合多种艺术的技艺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她刻刀挥舞间,那种专注与执着让人肃然起敬。

王玮娜初学篆刻时曾经历过艰难的日子。

因为刻印把手弄伤,7个月里右手连筷子都不能拿。

但即便如此,她康复后又立刻拿起刻刀,继续她的篆刻事业。

这种由篆刻艺术带来的精神富足,一直伴随着她的职业生涯。

如今,王玮娜的作品频频出现在各类展览和大赛中,成为了湖北非遗传承的代表性人物。

她自豪地说:“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传承,一种让我愿意付出所有热爱的事业。”

知音文化在现代:非遗古琴的意义与推广

送给董宇辉的这张仲尼式古琴,不只是简单的礼物。

它承载了湖北知音文化的深厚底蕴。

就像董宇辉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湖北是一个被知音文化深深浸润的地方,3000年前伯牙子期在此遇见,演绎了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

王佳琦认为,这次赠送古琴活动,对非遗文化的推广具有重大意义。

他说:“政府重视,名人名家联手推广,市民朋友一起了解非遗文化,这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作为湖北古琴文化的推动者,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并理解古琴文化的魅力。

接下来,王佳琦计划进一步推广古琴文化,他在湖北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古琴,也积极申请古琴考级点,旨在培养更多的古琴爱好者和从业者。

这场传统文化的传递,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赠琴仪式,更是一场文化之旅。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古琴、篆刻这样的传统艺术犹如一叶小舟,承载着我们的心灵。

正如王佳琦所说,“一张古琴就像一叶小舟,它能够平衡我们浮躁的心灵,让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找到一片宁静。”通过古琴、篆刻等传统艺术的传递,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热爱。

这次赠送活动,是对武汉知音文化的成功宣传,也是对非遗传承的一次有力推动。

希望在未来,更多像董宇辉一样的人能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推广中,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一直流传,生生不息。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