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家到底多有钱?怪不得雪姨从未反对,确实是尔豪高攀了

惆怅的枫史叶 2025-01-29 21:51:53

世人都知道书香门第的方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依然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可谁又能想到,这个看似低调的家族,竟然在当时的上海滩拥有着如此惊人的财富和地位?

1936年的上海,方瑜小姐每天都是骑着名贵的骏马去上学,而这匹马可不是普通人家能够负担得起的。据说,光是马具的价格就抵得上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方瑜的衣橱里永远都是最新潮的时装,每次出现在公共场合,总能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就连对门第最为挑剔的王雪琴,在面对方家的时候也从未说过半句不是。

究竟是什么样的家世,能让雪姨对她如此另眼相看?方家的财富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连英俊多金的柯镇恶也要说自己是在高攀?

一、方家的显赫家世

要说起方家在上海滩的地位,还得从1920年代说起。那时候的上海,正是租界林立、百业兴旺的黄金年代。方家的崛起,与他们家族独特的经商头脑密不可分。

方瑜的祖父方仲华,年轻时就显露出过人的商业眼光。1921年,他看准了上海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在法租界开设了第一家纺织厂。这个决定为方家日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趣的是,方仲华不同于其他的实业家,他深谙"富不露财"的道理。1925年,当其他商人都在南京路上开设华丽的商铺时,方家却选择在徐家汇路上收购了一整条街的房产,悄悄地开始了他们的地产投资。

到了1928年,方家已经成为上海滩数一数二的纺织大亨。据当时《申报》的记载,方家的纺织厂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开辟了东南亚的销售渠道。那时候,方家的纺织品能卖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甚至远至印度。

方瑜的父亲方志远更是将家族事业推向了新的高峰。1930年,他开始涉足银行业,与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有了密切的业务往来。在浦东开设的"裕华银号",成为了当时上海金融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方家与各界名流的往来更是不胜枚举。1932年春天,上海市商会的晚宴上,方志远与当时的商界巨擘荣宗敬相谈甚欢,两家还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商业纽带。这个场景被当时的《新闻报》报道过,称之为"沪上两大实业家的握手"。

值得一提的是,方家在慈善事业上也颇有建树。1934年,上海发生严重水灾,方志远捐资创办了"裕华义学",专门收留灾民子女就学。这件事在当时的《申报》上还专门刊登过整版报道。

到了1936年,方家的产业已经遍布上海的各个领域。他们不仅在纺织业独占鳌头,在银行、地产等行业也都占据重要地位。就连英商怡和洋行,也经常与方家有业务往来。

让人称奇的是,方家虽然家财万贯,却从不炫富。方瑜的母亲张夫人常说:"富贵在气质,不在表面。"这句话后来成了上海滩上流社会常常引用的名言。

二、独特的家族传承

要说方家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们独特的家族传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方家却始终保持着最严格的家教,这种教育方式在上海滩可谓独树一帜。

1928年的一个春日,方家老太太过八十大寿,来贺寿的宾客无不惊叹:方家的几位小姐,行止有度,举止优雅,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据一位老管家后来回忆,方家的规矩从孩子三岁就开始严格执行,每天早晨必须准时起床向长辈请安,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孩子们成年。

在方家,最特别的要数"四艺"教育。每个方家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习琴棋书画。1930年代初,方家特意从法国请来了一位画家,专门教授孩子们绘画技巧。这位画家后来在《艺术周报》上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方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当时的上海实属罕见。

说起方瑜的母亲张夫人,更是将家族教育发扬光大。每个星期日下午,张夫人都会在家中举办"茶艺课",教导女儿们如何品茶、插花,以及各种礼仪规范。1934年秋天,英国驻沪总领事夫人来访,对方家小姐们的举止赞不绝口,这件事在当时的上海上流社会传为美谈。

方家的教育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重视艺术修养。家中不仅设有专门的琴房,还收藏了大量的古画。每逢节假日,方老先生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这些艺术珍品,讲解其中的历史典故。

1935年的一天,著名画家刘海粟来访方家,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宋代山水画,连连称赞方家不仅懂得收藏,更难得的是懂得如何用艺术来教育下一代。这番话被记录在刘海粟的日记中,充分说明了方家在艺术教育上的独到之处。

方家女子的教育更是独具特色。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还要学习西洋乐器和外语。1933年,方瑜的姐姐方茵在沪江大学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钢琴,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当时的《申报》还专门报道了这场音乐会,称赞方家女子既有东方的典雅,又具备西方的才艺。

最令人称奇的是,方家的每个孩子从小就要学习书法。家中特别请来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执教。每天清晨,孩子们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临帖练字。这种坚持,让方家的每个孩子都养成了沉稳内敛的气质。

到了1936年,方家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上海名门望族争相效仿的典范。不少人都说,方家的孩子,从小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贵族气质,这不仅是家世使然,更是这种独特家族传承的结果。

三、惊人的隐形财富

说起方家的财富,在上海滩可谓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些明面上的产业,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令人咋舌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隐形资产。

1931年,方家就在法租界一口气买下了十几栋洋房。当时的《字林西报》还专门报道过这件事,称这些房产的总价值超过了50万大洋。但知情人透露,这些房产只是方家在上海的部分投资,他们在虹口、静安寺一带还有大量的地产。

有意思的是,方家从不把这些房产直接挂在自己名下。1932年,他们成立了"裕泰地产公司",专门管理这些庞大的房产。据说,光是每月的房租收入,就足够普通富户家过上一年的奢华生活。

方家的古董收藏更是令人惊叹。1933年,一位英国古董商来上海收购文物时,曾有幸参观过方家的收藏室。据他后来在伦敦发表的游记中提到,方家的瓷器收藏堪比大英博物馆的东方馆藏。

方志远与英国怡和洋行的合作,更是方家财富的重要来源。1934年,他们合资在香港开设了"裕昌贸易行",专门经营丝绸和茶叶的出口贸易。这个消息在当时的《大公报》上刊登过,被称为"中英商界合作的典范"。

让人没想到的是,方家在香港的投资并不止于此。1935年,他们悄悄入股了香港汇丰银行,成为了重要的股东之一。这个消息直到多年后才被人知晓,足见方家在金融领域的低调和精明。

在美术品收藏方面,方家更是独具慧眼。1933年春天,巴黎举办东方艺术展时,方志远派人买下了一批明清山水画。这些画作在当时看来价格不菲,但到了1936年,价值已经翻了好几番。

方家与英国商行的贸易往来,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深入得多。1934年冬天,英国利物浦的棉纺织商人专程来上海拜访方志远,商谈合作事宜。这次会面促成了一笔跨年度的大额贸易合同,金额之大,连《泰晤士报》都专门报道过。

在香港金融市场上,方家的布局同样令人叹服。1935年下半年,他们通过香港的"裕昌贸易行",先后投资了多家本地银行和保险公司。这种前瞻性的投资眼光,为方家积累了大量的金融资产。

最值得一提的是方家的艺术品投资。1936年初,他们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私人艺术品展览,展出的都是近年来收藏的中外名画。参观的外国使节们纷纷感叹,这些藏品的价值已经远超当初的收购价格。

四、奢华却低调的生活方式

若说方家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在那个纸醉金迷的上海滩,方家虽然家财万贯,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内敛的优雅。

1932年,方家在上海郊外购置了一处私人马场。这座马场占地颇广,却鲜为人知。据当时在马场工作过的老马夫回忆,方家不仅从英国引进了纯种马,还专门聘请了英国皇家马术教练来教授家中子女骑术。每到周末,方家的年轻人都会在这里练习马术,但从不对外张扬。

方家的日常生活更是考究。1933年,张夫人特意从法国请来了一位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主厨,专门负责家中的饮食。这位主厨后来在巴黎发表的回忆录中提到,方家的餐具都是定制的塞夫勒瓷器,每一顿饭都讲究法式餐桌礼仪。

在家具陈设上,方家也显示出独特的品味。1934年春天,一位来访的英国外交官在日记中记载:方家的客厅里摆放着真皮切斯特菲尔德沙发,墙上挂着几幅莫奈的真迹,却丝毫不显得张扬,反而处处透露着典雅。

方家最特别的要数他们的私人俱乐部活动。1935年,方志远在法租界成立了"裕雅会",这是一个极其低调的私人俱乐部。会员都是上海滩的名流,但每次聚会都不对外公开,只在会员之间流传。

俱乐部里的活动也独具特色。每个月都会举办一次古典音乐会,邀请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家来表演。1935年冬天的一次音乐会上,来自奥地利的小提琴家演奏了莫扎特的协奏曲,整个过程都没有对外宣传。

方瑜的日常起居更是讲究。每天早晨,都有专门的女佣帮她打理衣装。她的衣帽间里挂满了巴黎订制的高级时装,但她从不刻意炫耀。1936年,一位法国时装设计师来访时感叹:方小姐的衣橱堪比巴黎最高级的精品店。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方家的下午茶习惯。每天下午三点,管家都会准时端上英国定制的骨瓷茶具。茶叶是从印度大吉岭空运来的,配上法国糕点师傅现场制作的甜点。这种讲究的生活方式,在方家却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到了1936年,方家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他们既保持着最高级的物质享受,却又显得那么从容自然。正如当时一位外国记者所说:"这个家族有着东方最优雅的生活艺术。"

五、与社会名流的交往圈

在上海滩的名流圈子里,方家的社交网络堪称一绝。他们与政商两界的往来,不仅体现在商业合作上,更显现在一场场精心安排的社交活动中。

1931年冬天,方志远在家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晚宴。当晚的宾客中,既有上海市商会的要员,也有来自英国驻沪领事馆的外交官。据《申报》报道,这场晚宴打破了当时中西方社交圈子泾渭分明的局面,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典范"。

方家与艺术界的联系更是密切。1933年春天,著名画家徐悲鸿来沪举办画展,特地在方家小住了一周。在这期间,方家几次举办雅集,邀请沪上的文人雅士前来品茗论艺。这些聚会虽然规模不大,却在上海的文化圈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方家的新年招待会。每年农历新年,方家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晚宴。1934年的新年晚宴上,到场的宾客包括了上海工商界的翘楚、外国领事馆的官员,甚至还有来自好莱坞的电影制片人。这场晚宴被《上海泰晤士报》形容为"东方最具代表性的社交盛会"。

在选择姻亲方面,方家更是慎重。1935年,方瑜的姐姐方茵的婚事,就充分体现了方家的择婿标准。未来姻亲家不仅要门当户对,更要有相当的文化修养。这种标准在当时的上海滩引起不小的轰动,因为大多数富商之家更注重财力的匹配。

方家的社交活动并非仅限于上海。1935年夏天,方志远带着全家去了一趟香港,与当地的英资银行家们会面。这次访问不仅加深了商业合作,更拓展了方家在港英社交圈的影响力。

文化界名流在方家更是常客。1936年初,林语堂先生来沪,专程到访方家。两家相谈甚欢,还约定要合作出版一份英文文学期刊。这个消息传出后,在上海的文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方家的社交圈还延伸到了教育界。1936年春,方志远出资在沪江大学设立了一个奖学金,专门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这个举动让方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在众多的社交活动中,方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原则。他们不以财力炫耀,而是以文化修养取胜。正如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家族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财富,更多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

0 阅读:11
惆怅的枫史叶

惆怅的枫史叶

惆怅的枫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