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弥漫的也门,古老的土地上回荡着现代战争的轰鸣。
美军双航母战斗群,这个象征着强大武力的符号,气势汹汹地驶入红海,对胡塞武装发动了猛烈的空袭。
数十次的轰炸过后,预想中的摧枯拉朽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令人费解的僵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一个看似装备简陋的地方武装,如何抵挡住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雷霆打击?
胡塞武装的抵抗策略,或许能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他们深谙游击战和运动战的精髓,如同沙漠中的游隼,灵活机动,神出鬼没。
打完就跑,避免与美军正面冲突;利用复杂的山地地形,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力量;甚至将战火延伸至海上,利用小型舰艇对美军航母进行袭扰。
这些战术让美军的精确制导武器和强大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作用,陷入被动。
更重要的是,胡塞武装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将人民战争的理念贯彻到极致。
他们融入当地社会,与平民难以区分,使美军投鼠忌器,难以有效打击。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让美军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外部的支持也为胡塞武装的持久抵抗提供了保障。
来自其他国家的武器和物资补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胡塞武装手中,增强了他们的作战能力和抵抗的底气。
反观美军,虽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却在也门的复杂环境中处处碰壁。
高科技武器的局限性暴露无遗:精确制导炸弹难以有效打击分散在山区的目标;巨型钻地弹也无法穿透胡塞武装深埋地下的坚固工事。
庞大的航母战斗群,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反而成了一个昂贵的摆设,高昂的维护成本和复杂的行动限制,让美军不堪重负。
胡塞武装在舆论战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他们将自己塑造成反抗霸权的正义斗士,赢得了阿拉伯民众的同情和支持。
社交媒体上,“拖鞋军逼退航母”的视频和无人机突破防空网的画面被广泛传播,对美军的形象和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也门的地形,无疑是影响战局走向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个国家拥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山地、高原、沙漠、海岸线交错分布,为胡塞武装提供了天然的掩护。
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构筑地下工事,躲避美军的空中打击,并伺机发动反击。
2023年,沙特与伊朗的和解,也为胡塞武装的抵抗注入了新的活力。
和解之后,胡塞武装获得了更稳定的外部支持,他们的导弹零部件供应链甚至延伸至多个国家,这无疑增强了他们长期抵抗的信心和能力。
回顾美军的军事行动,虽然出动了双航母战斗群,发动了70多次空袭,但实际战果却极为有限。
轰炸的目标多为胡塞武装的分散据点,造成的伤亡人数也相对较少。
美国政府虽然延长了“杜鲁门”号航母的部署时间,并增派了其他军事力量,但同时也明确表示不会考虑地面行动,这似乎表明美军在强硬姿态和战争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胡塞武装的“去中心化”指挥体系也增加了美军打击的难度。
即使高级别指挥官被清除,也不会对整个组织的运作造成致命打击。
这种组织结构保证了胡塞武装的稳定性和作战的持续性,使其能够在长期战争中保持顽强的战斗力。
胡塞武装依靠非对称战术、地利人和以及外部支持,在与美军的对抗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面对强大的美军,他们将中国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运用运动战、持久战和人民战争的策略,成功地将美军拖入了战争泥潭。
那么,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最终将走向何方?
胡塞武装能否最终赢得这场“抵抗之狐”的战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