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红军主力被迫撤离,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初期,红军处境危急,直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左倾”错误得以纠正,红军才逐渐转危为安。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遵义会议期间一位幕后英雄的故事——孔石泉。
孔石泉,1909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高小毕业后,他放弃学业,回家帮助父母务农。
那段时期,军阀混战频繁,孔石泉目睹了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心中萌生了参加革命、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坚定信念。
1926年,随着国民党北伐的推进,国内革命形势高涨。受此影响,孔石泉毅然加入了家乡的农民协会,投身于革命斗争的洪流之中。
1930年,他参加了赤卫军,同年8月,随着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的合并,孔石泉被选送到红一方面军政治部训练大队学习,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在红军中,孔石泉主要在中央根据地活动,参与了第一到第五次反“围剿”的艰苦战斗。
在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中,他不断成长,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战员,并担任了军委总部参谋等重要职务。
然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红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长征初期,“左倾”错误依然困扰着红军,前行之路异常艰难。
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城后,孔石泉作为参谋跟随首长进入城中,参与了遵义会议选址的重要工作。
会议期间,他更是肩负起了警卫与保障的重任,圆满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遵义会议后,“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红军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长征。
1935年秋天,孔石泉随大军抵达陕北,又投身于东征与直罗镇战役的激烈战斗中,为建设与巩固陕北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孔石泉转战白区,担任了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的秘书等职务。
他主动请缨前线抗日,加入了活跃在南方的新四军,并担任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政委等要职。
皖南事变后,他更是勇往直前,进入新四军第四师,率领部队在淮北敌后开展抗战工作,为根据地建设与抗日干部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孔石泉转战东北战场,率部参与了解放东北的一系列关键战斗。
东北解放后,他随军南下,又经历了平津、衡宝、广西等多场战役的洗礼,成为了建立新中国的功臣之一。
建国后,孔石泉担任了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光荣地成为了开国中将之一。
此后,他还历任广东军区政委、成都军区顾问、济南军区顾问等职务。
在十年浩劫期间,他还兼任了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为稳定地方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孔石泉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3岁。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