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人为什么能三妻四妾,惊人的男女比例失调

东江学习社吖 2024-09-12 19:29:34

古代有钱的男人为什么能三妻四妾?古代皇帝为什么能后宫佳丽三千?

我以前一直认为,古代的男女比例是一个合适的区间,大致相等。今天,我看了《汉书.地理志》,才发现,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男女比例失调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我们来看看原文:

东南曰扬州,民二男五女;正南曰荆州,民一男二女。河南曰豫州,民二男三女;正东曰青州,民二男三女……东北曰幽州,民一男三女。

这男女比例多么的可怕?扬州的男女比例为2:5;荆州的男女比例为1:2,最可怕的是幽州,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1:3。

《汉书》由著名史学家班固编著,是列入二十四史的官方正版的史书,其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中,《汉书.地理志》记录的内容,是作者生活的东汉初年的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史书,因此,其中关于男女比例的说明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我再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男女比例失调,男少女多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宋朝的时候才改变。

周朝的时候,《周礼注疏》记载:“兖州同二男三女。”

秦朝和汉朝,男女比例为1:2左右。

隋朝和唐朝,男女比例为1:2左右。

自宋朝开始,男女比例趋于平衡,在1:1左右浮动。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我们以秦始皇当政的时候为例。当时,全国人口大约2000万,但是,被征伐去修长城,修阿房宫,修直道的人,加起来就有200多万,戍边北方的军士有70万,开发岭南的军士又有50万。差不多400万人被强征去进行危险性极高的工作,这中间有多少人能生还?

关键是,这些人全是青壮年男子。

古代战乱特别频繁。战国时期,长平之战基本上把赵国的男子全部打光了,秦国还想趁“其孤未壮”,继续攻打赵国。

我们再看看杜甫的《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家就三个儿子,全部在战场上。

隋炀帝的时候,征高丽,修运河,每年都有几百万成年男子非正常死亡。

古代战争掠夺人口,经常是杀死对方成年男子,抢走妇女,以生下自己的小孩。所以,只要有大的战争来临,对很多男子来说,能活到那一天都很难说了。

所以,每一个新的朝代建立,统计人口的时候,都会发现男女比例极其失调,因为死了太多的成年男子。

除了战乱以外,古代还有繁重徭役,比如修城池,修运河,开山修路,这些都是工程量很大,危险性极的工作。过去的统治者视老百姓如蝼蚁,可不讲什么安全生产,又有大量男子死在工地上。

这种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为什么在宋朝以后开始缓解了呢?

在宋朝之前,战争实在是太多了。春秋战国各国都是举国之力去吞并对方,秦朝的暴虐就不用说了,秦末大起义之后又来个楚汉相争,汉武帝又耗尽国力开疆拓土,汉末军阀混战,晋朝五胡乱华,隋末农民起义,唐朝藩镇割据后又来个黄巢起义,五代十国又征战不止。我们算算看,宋朝之前,老百姓过了几天太平日子?

宋朝之后,中国是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首先是军阀割据相互征战没有再出现了。其次,即使是发生了灭国之战,真正的大战也就持续几年十几年时间。在新朝廷结束后,至少有一段百年以上的休养生息时间,人口比例自然修复到了正常水平。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宋朝以后,那种举全国之力搞大工程的事情很少了。元朝修条运河就导致了自身的灭亡。历代统治者也吸取了教训,老百姓徭役的负担减少了很多,成年男子的损耗也渐渐减少。

自宋朝以后,男女比例慢慢回复到了一个1:1左右的正常水平。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古人纳妾的人很多,其实这是不对的。

比如,有人研究族谱得出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明朝时期,福建的一个比较富裕的大家族,有成年男子326人,纳妾的仅有17人。在这17人中,一妻一妾的有16人,一妻两妾的仅有1人。纳妾的男子仅占成年男子的3.6%。这是农村的样板。

还有一个城市的样板,当时很富裕的苏州。有一个姓彭的大家族,全族成年男子355人,纳妾的也只有5%。其中高级人才11人,估计是举人以上或者是巨富了,纳妾的也才3人。

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纳妾的,还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同时也要受族规家法和道德约束的。

所以,男人们不要羡慕古代的人,能活下来都不容易,还想着三妻四妾?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