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古代建筑)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
古老的皇家宫殿笼罩在朝阳之中,肃穆而齐整。
这一年的二月初一,工部右侍郎那清安和刑部右侍郎王鼎两位大臣,被抽调出了原本的工作岗位,奉道光皇帝的命令,查办一起官员召妓的案子。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的确是一桩大案,要知道那是道光元年,道光的父亲嘉庆刚驾崩半年多,此时全国仍然处于服丧期内,娱乐活动一律停止,什么唱歌啊,跳舞啊,那都是不被允许的,道光皇帝本人甚至都为父皇之死而开始服丧三年,这个节骨眼儿上,竟然有朝廷命官招妓饮酒,还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单位,在署衙,真是胆大包天,命都不要了。
那么,这两位如此大胆的官员是谁呢?
头一位,是大名知府王履泰,第二位,是河南押运同知陆有恒。
这清朝的大名府,是很大的一个府,大名知府权力大,管辖面积更大,光是划归到大名府下的村庄就有三百多个,而且大名离京师又比较近,所以王履泰的这个知府职务,还是比较可以的。
唯一不好的一点就在于,已到此重任,难以再升迁了。
至于陆有恒所担任的这个押运同知,那也不是吃干饭的,而是正儿八经的肥缺要职。
我们知道,清朝的时候,这各省的粮食,都要陆陆续续的往京师运,大部分是运到通州,而押运同知就是负责漕运的官员,专门亲自押送船只走水路进京,他们既管船只押运,又掌握一支护卫钱粮的军队,而且由于他们身系漕粮运输工作,所以他们走到哪里,哪里都要全力配合他们,因此虽然押运同知只有六品,可却是威风的紧。
(古代漕运)
案发时,陆有恒押送粮食,从河南出发,走水路,经过大名,船只在大名县的龙王庙水域一带搁浅了,不能前进,于是这陆有恒就到大明官府去拜会知府王履泰,希望王履泰可以配合自己的工作,派出本地的衙役和民夫,把搁浅的船只给弄回水里去。
王履泰五十三岁,他做大名知府已经很多年了,升迁已无多少指望,而陆有恒当时才二十九,就干到了正六品,做的还是人人眼红的漕运工作。
陆有恒既事漕运,那么王履泰作为知府,就有配合他工作的义务,但是王履泰很显然不止于配合陆有恒的工作,他更有意在官场上结交这位青年才俊,所以陆有恒来拜衙门,王履泰是满口答应帮忙,这还不算,王履泰还说你船只搁浅这事儿不着急,让陆有恒不必忧心,先在自己的府上住下再说。
当晚,王履泰还摆下了一桌宴席,专门招待陆有恒。
没想到,这陆有恒更不客气,王履泰好吃好喝伺候他,他还不太满意,竟然提议,让王履泰找些女乐倡优来作陪,王履泰说这样不好吧,陆有恒说这有什么不好的,你不给我叫,我自己叫,于是席间陆有恒就派手下从外面找来了两个倡优作陪。
当天吃饭完之后,陆有恒没在府上住,走了,至于干嘛去,那不知道,但是两天之后陆有恒又到府上来了,王履泰一看又来了,依然是摆下酒宴,热情招待,但是这次王履泰摆了两桌酒席。
那有读者问了,说陆有恒一个人来,摆那么多桌酒席干嘛用呢?王履泰当然不是铺张浪费,因为这趟还不是陆有恒一个人来的,而是陆有恒带着一帮女乐倡优来的,说白了这陆有恒根本就不用你王履泰招待了,人家自己就给自己找好人了,自己就给自己招待了。
(清朝大臣)
王履泰本不爱这些女乐,可是陆有恒已经把人带来了,王履泰没办法,也只好是坐下来陪着陆有恒听了几支这些女乐表演的曲子。
如此来说,这王履泰其实属于是出于无奈才参与了召妓饮酒,可其实,以上剧情,那是王履泰自己的供述,因为那清安和王鼎下去抓人的时候,陆有恒已经离开了大名府,俩人只好先把王履泰捉了审讯,所以这都是王履泰的一面之词。
俩人犯案,怎么能光听一个人的证词呢,所以不久之后那王二人又沿着河道擒获了还在押送粮食的陆有恒,而陆有恒的供述,和王履泰果然是有所不同。
陆有恒说,自己的确是因公到大名府拜访过王履泰两次,这两次也都在府上吃饭了,席间也的确是有女乐倡优作陪,但是问题是,第一次作陪的倡优,不是自己提议要找的,而是王履泰主动找来的,第二次作陪的倡优,也不是自己带来的,也是王履泰主动找来的,自己本不好女色,是碍着到了王履泰的地盘上,不好驳他的面子,这才陪着他听了几支曲子。
您看,到了陆有恒的嘴里,王履泰反而成了主动召妓的人了。
王履泰说的像真的,陆有恒说的也不像是假的,两人是各执一词,很难判断到底是谁在撒谎,索性那王二人也不再审他俩了,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这些作陪的女乐身上。
到底是谁把这些女乐叫来的,只有这些女乐本人最清楚。
这些女乐啊,小者年十三,十四,大者也不超过二十,到底是受不住刑,被关到大牢里,都不说酷刑大刑伺候,只消是稍微用点手段一审,就全都交待了。
根据这些女乐供述,她们无一例外,全都是王履泰叫来的。
(古代女乐)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以经验而判断,不到三十岁就已经在漕运系统里工作的陆有恒前途无量,他必然分外爱惜羽翼,从河南一路到大名,一路上多少州府道台,多少吃喝款待,如果陆有恒是如此不守法度,轻浮孟浪之人,他不必等到在大名府,早就栽跟头了,所以他主动召妓的概率,那是很小的。
而王履泰就不一样了,岁数不小了,胡子一大把,已经到了知非之年,却还是一介知府。
这明朝的知府,还是正四品,可到了清朝,可就变成了从四品,大名知府很滋润,可谁不想要做京官呢?有这样的好机会,他自然是要巴结上陆有恒这个潜力股,把人家给伺候好了,说不定对以后的仕途就有帮助,请女乐来表演助兴,那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是,王履泰搞的也忒过分了,本朝是有明确规定的,但凡是大清官员,就不许沾染女乐倡优之流,更不许把这些营生弄到工作区域,搞到衙署里来,何况还是在嘉庆新死的国丧期间,因此王履泰这等于是顶风作案,案件调查清楚之后,皇帝是大动肝火,立刻对王履泰施以了严厉的处罚,褫夺了他所有的功名,解除了他大名知府的官职,并将其送往黑龙江边远之地做苦力。
而至于陆有恒,皇帝也没打算轻饶他,因为皇帝认为,虽然这女乐不是你叫来的,可是你也看了,你看表演,听曲子的这个反应,就不是正常反应,你如果身子正官风佳,你不应该是碍于同僚的面子硬着头皮陪着王履泰看节目,你可以义正言辞的拒绝,然后大义凛然的向朝廷检举揭发,可是你没有这样做,反而是在半推半就之间妥协了,你也没比王履泰强哪儿去,因此皇帝严惩不贷,把陆有恒的官职也撸掉了,并将他发往新疆,军前效力。
两位老兄在大名府衙里把酒言欢了两次,换来了一个往西,一个往北的命运。
(清朝将军)
一般来说,文章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但是本篇不同,本篇文章的这两位老兄,他们的命运,并不像以前的主人公那样,流放,死去,就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他们在被发配流放之后,反而获得了第二次人生。
王履泰本来是要发配到黑龙江的,可是他刚走到吉林,就被吉林将军富俊给拦住了。
富俊是清朝在吉林地区的从一品大员,军政两手抓,而当时吉林地区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这地方的农业发展不行,粮食常年欠收,需要进行农业方面的改革和修缮。
巧的是,王履泰虽然道德品质不太行,但是做知府的时候长于农桑,精于土植,说白了王履泰是个农业方面的专家,这正是富俊急需的人才,因此由富俊出面给皇帝上奏求情,王履泰就被留在了吉林,专门负责农业发展工作。
王履泰呢,您别说表现的真不错,他在吉林大搞屯田垦荒,大量种植农作物,积极劝农劝桑,几年时间就把当地农业给搞的是风生水起,吉林当地的官员多次向朝廷推荐,说王履泰是可用之人,应该给他调回去,不过皇帝实在是对王履泰印象太差,终究没有同意。
而另外那位陆有恒,到了新疆之后,本来是一辈子做大头兵的命,老死或者战死边地的结局,哪成想几年之后,新疆发生叛乱,边军自然要平乱,而陆有恒在这场平乱战争中发挥堪当一个亮眼,竟然因功又被官复原职了。
这还不算,后来陆有恒又有功劳,还被御赐了花翎。
(道光皇帝)
对于陆有恒来说,他赢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机会,重开了事业的第二春,而对于道光皇帝来说,小小的王履泰陆有恒,他未必真的会看在眼里。
赏赐下花翎时,已经是道光七年,此时的吏治比自己刚刚即位时如何呢?
陆有恒参与的平乱战争,叫做张格尔叛乱,这场动乱其实从道光登基的那一年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道光六年叛军才开始攻打南疆。
所以,这场动乱,严格来说历时七年,清军投入了四万多的兵力,朝廷又四处筹措军费,花费了一千多万两的白银才得以平定。
这场战争虽然胜了,但是却反映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清朝的财政已经出现了危机,清军的战斗力,也已经大不如从前。
而道光,爱新觉罗旻宁,此时他还不知道,十几年后,他就要拖着这样一个病恹恹的帝国,去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了...
而想要了解那之后的历史,推荐您阅读《浩荡七十年》。
本书作者张守涛,是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南大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师,中国作协会员。
在张老师的笔下,将为您全面立体,真实震撼的书写大清的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生动的语言,严谨的内容,细腻的史料,丰富的论证,文学和历史融合,实在好书,不容错过~
参考资料:
《清史稿》、《清实录》、《大名县志》
周卫平.张格尔之乱始末.中国边疆学,2014
卜键.女档小考——从道光元年一桩钦办案件谈起.文学遗产,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