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广事变中,击败陈济棠拿下广东的老蒋,却为何不敢进攻李宗仁

君墨谈史书 2024-10-27 18:24:38

蒋桂恩怨步步升级终成局

1936年的华南大地,硝烟再起。在两广事变中,蒋介石以银弹攻势瓦解了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势力,轻松拿下广东。随后,他将目光转向了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面对4-5倍于己的中央军压境,桂系似乎已到穷途末路。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外界认为蒋介石必将一鼓作气拿下广西之际,他却突然选择了撤军。这背后,既有桂系抱着"广西玉碎"的决心据守,更有李宗仁巧妙运用"抗日"大义、联合各方势力的政治智慧。这场看似已定胜负的较量,最终却以蒋介石的让步而告终,桂系不仅保住了根基,还在此后逐步坐大,最终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力量。

在民国时期,地方实力派割据一方是常态。李宗仁和白崇禧所领导的桂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以广西为基地,逐步发展成为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蒋介石对桂系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表面上,他倚重这支南方劲旅,暗地里却将其视为心腹大患。

1929年,蒋桂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蒋介石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通过收买李明瑞和俞作柏等桂系将领,同时联合粤系陈济棠在军事上对桂系形成包围之势。

这场较量以桂系的失败告终。李宗仁和白崇禧被迫下野,远走海外避祸。

转眼到了1930年,重返广西的李白二人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联合了北方的阎锡山、冯玉祥,以及广西的客军张发奎,组成了声势浩大的反蒋联盟。

然而历史仿佛在重复。在进攻湖南的过程中,桂系再次遭遇蒋介石和陈济棠的联手打击,不得不退回广西蛰伏。

这两次失败让桂系元气大伤。虽然保住了广西这个根据地,但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都大不如前。

对蒋介石来说,桂系就像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里。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存在,让他在南方的统治一直不得安宁。

桂系也深知蒋介石对他们的态度。为了自保,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制衡中央势力。

这种微妙的平衡一直持续到1936年。就在这一年,胡汉民的意外去世打破了西南地区的政治平衡,为蒋介石铲除地方势力提供了契机。

而此时的桂系,已经从之前的失败中恢复过来。他们在广西积蓄力量,招兵买马,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好了准备。

这样的对峙局面注定难以持久。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较量,最终在两广事变中走向高潮。

银弹一击粤系力量散

1936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两广的政治格局。胡汉民因脑溢血在上海突然去世,西南各省失去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名义领袖。

蒋介石看准时机,立即对两广地方势力展开行动。他派人向陈济棠施压,要求其接受中枢的军队改编。

陈济棠此时已是名副其实的"南天王",坐拥广东全境,手下兵强马壮。这样的要求无异于让他交出军权,自然难以接受。

为了对抗中央,陈济棠在广州秘密会见李宗仁。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对抗蒋介石的压迫。

白崇禧带着名将刘斐制定了周密的作战方案。他们计划在福建和贵州方面采取守势,对江西、湖南方向则发起进攻。

这个计划还包括集中粤军主力于桂北地区,准备入湘作战。同时在粤桂两省边境构筑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到了6月,形势愈发紧张。李宗仁和陈济棠在广州发表联合声明,以"抗日救国"为名义组建联军。

两人分别担任正副司令,将两广部队改称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这一举动既打出了抗日的大旗,又表明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决心。

蒋介石面对这种局面,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手腕。他表面上以抗日大计为由,邀请两广代表到南京商谈。

同时暗地里发动在两广的情报网,用重金收买粤系要员。他还派人挑拨粤系内部关系,策反何健阻止粤桂联军的行动。

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很快见效。粤军内部开始出现裂痕,李汉魂、邓龙光和余汉谋等重要将领纷纷辞职投靠中央。

更致命的打击是,陈济棠的海空军集体倒戈,将军舰和飞机全部开往中央控制的港口。这一变故让粤桂联军的军事实力大打折扣。

局势急转直下,陈济棠不得不派代表陈光汉前往南京求和。蒋介石立即派人入粤,接管广东军政大权。

就这样,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在短短一个月内就被蒋介石用银弹攻势击垮。接替他的余汉谋随即表示效忠中央。

两广事变的第一阶段以粤系的彻底瓦解而告终。蒋介石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广东这个富庶之地。

李宗仁以退为进显智谋

陈济棠倒台后,蒋介石终于把目光转向了广西。政学系大佬杨同泰向蒋进言,认为这是铲除桂系的千载良机。

军事形势对桂系极为不利。蒋介石在广东方面命令新任粤系主帅余汉谋向广西施压,湖南的何健也已经倒戈,加上老蒋部署在湖南的三个精锐师和十万湘军,形成了强大的威慑。

贵州方面,薛岳的部队蓄势待发,准备进攻桂西北。云南的龙云也虎视眈眈,想要分一杯羹。

四面楚歌之下,广西本土仅有十万桂军可用,这还是包括了临时动员的新兵。面对四五倍的敌军优势,桂系的处境可谓岌岌可危。

蒋介石采取了他惯用的"以战逼和"策略。他向李宗仁和白崇禧发出电报,命令叫嚣最凶的白崇禧离开广西,出国考察。

随后又改变主意,任命白崇禧为浙江省主席,李宗仁则调往军事委员会任职。这看似是高位厚禄,实则是调虎离山之计。

李白二人对此置若罔闻,坚持驻守广西。蒋介石又换了一套方案,任命白崇禧为军事委员会常委,黄绍竑出任广西绥靖主任。

面对危局,李宗仁展开了一系列反击行动。他邀请大批抗日主战派、民主人士和粤系老人入桂,组成反蒋同盟。

桂系还通过报纸和电台大肆宣传,以舆论向蒋介石施压。他们请出李济深担任广西军政府副主席,试图拉拢残余的粤系力量。

在军事上,李宗仁也没有坐以待毙。桂军从十四个团迅速扩编为四十四个团,同时从民团中征召预备役,使军队总数超过三十万。

他还重用蔡廷锴、翁照垣等粤军老将,重新编练十九路军。整个广西进入全面备战状态,军民上下表现出与中央军决战的决心。

这种破釜沉舟的态势,让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评估局势。此时冯玉祥、程潜等人纷纷到庐山拜访蒋介石,劝他以大局为重。

桂系的刘斐也出面调停,让双方都看到了和解的可能性。在各方压力下,蒋介石开始调整对广西的强硬政策。

9月初,战争的阴云开始消散。蒋介石下令撤走西江的第二、三路军,由粤军第四军接防。桂军也从廉江、合浦撤回广西。

随后,蒋介石任命李宗仁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亲自致信邀请白崇禧赴京任职。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终于落下帷幕。

抗日大势促和解双赢

在这场蒋桂之间的较量中,李宗仁最终能够化险为夷,关键在于他抓住了"抗日"这个时代主题。日本军队不断在华北增兵,与当地驻军摩擦不断。

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在这种背景下,李宗仁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让蒋介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宗仁派出的代表频繁穿梭于湖南、云南、四川、西北和华北各地。他们拜访何健、龙云、刘湘、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杨虎城、宋哲元等地方实力派。

这些地方势力都清楚,一旦桂系倒台,他们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制衡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纷纷出面向蒋介石施压。

冯玉祥在八月四日与蒋介石会面,强调当前首要任务是抗日。湘系的程潜也主张与桂系和解,避免抗日力量的无谓损失。

张学良和杨虎城更是直接表态,建议以大局为重。这些地方实力派的表态,让蒋介石不得不慎重考虑进攻广西的后果。

在中央内部,反对声音同样不少。军政部长何应钦认为当务之急是剿灭陕北红军,建议暂时搁置桂系问题。

李钧烈、居正等中枢元老也反对蒋介石独大,认为保留桂系有利于政治平衡。种种压力之下,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强硬路线。

9月10日,桂系发表通电表态,愿意在中枢统一领导下共同抗日。这份声明为双方和解提供了台阶。

7日后,李宗仁在程潜陪同下赴广州与蒋介石会面。这两位老对手再次握手言和,蒋桂关系重回两广事变之前。

然而,和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蒋介石阵营中的陈诚极力主战,试图通过打垮桂系获取两广大权。

桂系内部也有不安定因素,以李济深为首的粤系旧部担心被当做和解筹码,一直主张与蒋介石血战到底。所幸这些杂音最终都被压了下来。

到了10月,横亘在蒋桂之间的问题基本解决。白崇禧北上就任军事委员会常委,桂系正式回归中央体制。

这场较量的结局令人深思。蒋介石明明占尽优势,为何不敢对桂系痛下杀手?答案很简单:时局使然。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形势下,任何挑起内战的举动都会招致各界反对。

李宗仁正是看准了这一点,巧妙利用"抗日"大义,联合各方势力,最终在劣势中保全了桂系。这场博弈,堪称民国政治斗争的经典案例。

2 阅读:183

君墨谈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