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一直被人提起。
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第三季度,半导体市场依然呈现强劲势头。
在人工智能领域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在2024年第三季度大幅飙升,收入较上一季度增长8.5%,达到1778亿美元。
据 Omdia 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预测2024年半导体的全年营收同比2023年营收,增长率将达到了惊人的 24%。
此外,在各个细分半导体领域也有较好的表现,所有排名前十的公司在 2024年第三季度都实现了连续收入增长,排名前二十的公司中有 17 家也实现了季度环比增长。
在今年世界集成电路协会(以下简称WICA)上,就已经对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做出过预估,预计达到6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7%。
2023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5301亿美元,同比减少8.5%。WICA认为全球市场已经触底反弹,即将进入“硅周期”上行阶段。
而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增长最快,美国市场次之。中国和美国市场增长同比预计分别为20.1%和18.2%。
中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装备制造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集成电路单一市场。预计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1865亿美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份额30.1%。
在进出口方面,中国保持着世界首位。
其中,2023年进口额3501亿美元(第二名新加坡进口额877亿元),出口额1363亿美元(第二名新加坡出口额1045亿美元)。
从产品结构上分析,逻辑芯片和存储芯片的增长幅度最大,分别21%和61.3%。此外,2024年GPU、FPGA、ASIC等逻辑芯片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速4%,得益于AI大模型对底层大模型算力激增。
而从应用结构来看,预计计算及通信是半导体产业主要两大增量市场,分别增长18.4%和17.9%。汽车市场排于第三,同比增长16.7%。
目前,全球百强的半导体企业,美国32家,中国23家。前十强分别为英伟达、台积电、阿斯麦、三星电子、博通、超威、高通、SK海力士、德州仪器和英特尔。
在中美可以联合做强的背景下,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限制措施。
2024年12月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宣布了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的新规,这是自2022年10月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限制措施。此次新规包括对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3种用于开发或生产半导体的软件工具以及高带宽内存(HBM)芯片的出口增加限制。
此外,还有140家中国公司被新增到“实体清单”中,这些公司涉及半导体生产设备制造商、晶圆厂和投资机构。
新的限制将会更大范围内的限制美国及其他国家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设备。
然而在这一项规则宣布之后的20天后,《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的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在芯片竞赛中“试图阻挠中国是‘白费工夫’(a fool's errand)”。
报道称,雷蒙多认为,限制中国,将中国排除“敏感技术”之外仍很重要,但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只不过使中国向全球技术主导地位迈进的步伐“减速”而已。“打败中国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在他们前面。”
她表示,“我们必须跑得更快,在创新方面超越他们,这才是制胜之道。”
或许从一开始,美国已经意识到了,单纯的限制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很难奏效,但他们好像又不得不这么做。
一方面以防御姿态,限制更多更先进的设备流入中国;
一方面又以进攻姿态,拿出方案,拿出更多的资金“补贴”相关企业。
但事实上,两者的效果都不佳。
2023年9月2日,华为Mate60 Pro悄然上线的几天后,《华盛顿邮报》报道称,“一款手机的推出在华盛顿引发担忧,即美国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国取得关键技术进步。”
报道中提到,“这似乎应验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替代品。”
11月初,英特尔CEO 盖尔辛格(Pat Gelsinger)在财报会后透露,目前依旧没能从从《芯片法案》中获得原本说好的数十亿美元的资金。
尽管他重申,英特尔仍将推动在俄亥俄州和亚利桑那州等州开设芯片制造厂,但他的表态也难掩失望:“总体而言,我们将《芯片法案》视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我们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所说的那样,我们对完成这项法案所花费的时间感到失望。”,“《芯片法案》通过已经两年多了。在此期间,我向美国制造业投资了300亿美元,而我们从《芯片法案》中获得的收益为零。这花了太长时间,我们需要完成它。
而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有“梦想”的国家,都在为本土的半导体行业进行着扶持,其目的也是为了保持领先地位或者追赶上世界领先水平。
然而美国的限制也好,补贴也罢,好像已经偏离了这一轨道,他们的目的好像只是想单纯的限制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
雷蒙多近期表示,“试图遏制中国是件徒劳无益的差事。”
她说,总额527亿美元的《芯片与科学法》刺激美国公司投资半导体制造和在明天的科学领域进行创新,这一切“比出口管制更为重要”。
她还表示:“战胜中国的唯一办法就是保持领先。我们必须跑得更快,在创新方面超越他们。这才是取胜的方式。”
这是她即将离任之前一番话,依然围绕着中国,但相较早前“不惜一切代价”的说法显然委婉了好多。
但一提“中国”就焦虑的毛病,依然没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