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的老师们,最近正忙着做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为了能顺利完成32本科教学学时,他们开始给学生送奶茶了!不是开玩笑,真的!为了绩效,不少教师开始争相开设不相关课程,甚至有学科的老师跑去教军事理论,跨专业、跨领域,搞得学生们眼花缭乱。怎么回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隐情?绩效考核制度,正在逼出怎样荒诞的现象?
1. 绩效考核的新规定:32节课的硬性要求从2024年开始,江苏大学实施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简而言之,不管你是专注科研的老师,还是专注教学的讲师,都必须每年开设32本科教学学时!不完成?年终奖没了!
这条规定让许多科研岗的老师感到压力山大。他们原本应该在实验室里做研究,现在却被推到课堂上,不得不为完成教学时长而绞尽脑汁。
2. 老师们“凑课时”已成常态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学时,许多老师开始“凑课时”——有的去开设不相关的选修课,甚至去二级学院教学;还有的老师把自己的专业课程拆开,分配给更多的教师来共同授课。甚至有的老师干脆跨学科去教军事理论、体育课等与自己领域毫不相关的课程。再说,选修课也已经不是“选”了,成了“抢”,竞争异常激烈。
举个例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本来和军事理论完全没有关系,现在也得跑去给学生讲军事思想。这一幕,不禁让人怀疑:老师们到底是在讲课程,还是在“为绩效跑龙套”?
3. 课堂变成了“秀场”:送奶茶、保证不挂科为了确保学生选上自己的课,甚至有老师承诺“上课不点名、不挂科”,为了让学生不退课,送奶茶都成了“标配”。一位老师坦言:“为了保证课不被砍,很多时候真的要用心去讨好学生,送奶茶、做小礼品,什么都做得出来。”本来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现在却变成了老师们为了“保持业绩”的一场“秀场”。
这种情况在各大高校已屡见不鲜。有些学生表示,“有的老师几乎全程都是在讲‘如何讨好学生’,根本没有真正的学术深度。”课程变得低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无疑都会受到影响。
4. 学科“多样化”:同一门课十个老师上不仅仅是“送奶茶”,在一些资源紧张、学生人数少的学院,甚至出现了多位老师同时讲同一门课程的现象。举个例子,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化学”课,原本只需要一两名教师授课,但由于教师们都急于完成学时要求,竟然有10位老师同时开设该课程!不仅学生感到迷惑,连教师自己也开始质疑这种教学方式的合理性。
更离谱的是,在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竟然有多位教师同时在讲不同内容。学生们为了选到自己“中意”的老师,开始频繁调课。而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完成教学时数。
5. 科研与教学“割席断交”更荒诞的事还在后面。科研岗老师,原本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然而,由于教学任务的压力,他们不仅被迫走上讲台,甚至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一线研究工作。一位教授表示:“我本来想做点有意义的研究,但现在完全被教学压力压垮,几乎没有时间思考新的科研课题。”
可以想象,科研和教学这两个角色的割席断交,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们被迫分心,而学生们却只能接受这样的“水课”。这种情形,能为学术培养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可想而知。
江苏大学的这一改革本意是鼓励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融入课堂,让学生受益。但实际上,单纯的“量化管理”却让本应精彩纷呈的课堂变成了“机械式教学”,学术自由与教学质量的核心理念被扭曲。学生并不真正从这些课程中获得学术营养,教师也丧失了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学的空间。
许多老师认为,这样的“量化”评价方式,终将带来教学质量的下降,反而得不到应有的学术成果。
江苏大学的这项新政策,真的能够提升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吗?还是说,它只是让老师们为了“生存”做出了种种违背教育初心的荒诞选择?无论如何,教师们的困境已经显而易见。
在你看来,大学绩效考核是否需要做出改革?是否该放宽对教学学时的硬性要求?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你的看法。
用户17xxx62
搞笑扯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