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看似是供孩子学习用的,但是,因为家长与孩子密切接触这一因素,导致家长也对学生的教材关注倍加。学生在一般情况下无力去深思熟虑的困惑与不解,在家长那一个层面,往往能够像钱塘江大潮一样,激起滔天的巨浪。
笔者从家长这个层面接受到的反馈音讯中,对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的反应较大,主要的反应,集中在:一是课文不知所云。二是课文的断章摘句给人一种逃避学校管制的误导。
第一个反应还好,反正读不懂,糊涂来糊涂去,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个反应,就比较麻烦了。如果一篇课文对正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厌学情绪,那么这样的课文,不但没有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反而产生一种负向的暗示,这完全是与现行的教育体系唱反调,可谓是负能量满满。
《花的学校》的作者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名家是名家,这是无疑的,但是名家的作品,因为时代的变迁、国情的不同、经历的迥异,当这些作品亮给中国的小学生的时候,必然会产生龃龉的现象,导致接受与阅读上的尴尬。
如果这种龃龉,被我们教辅材料放大的话,那么这种尴尬,也会成倍地放大,让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学意图自我掌掴,无力招架。
最近,一位家长在笔者的文章中留言,用活生生的切身体验,介绍了他在辅导孩子学习《花的学校》一课时遭遇到的尴尬。
这位家长的留言如下:
——作者可以再认真读一读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花的学校》,鼓励孩子们向往无忧无虑的生活,课文明面上讲放学前出来玩游戏要被老师罚,课外才多姿多彩、自由自在。
这样也就算了,还要指定家长去购买配套资料《同步导学》,来个神补刀。
“孩子们喜欢在学校学习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喜欢,因为他们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后面还有一题“孩子们在天上的家是怎样的?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多选) A.快乐 B.要天天上学 C.无拘无束 D.要做很多功课 E.充满母爱”。
各位老师和家长们,你们是怎么教自己的孩子的?让孩子不要喜欢学校吗?反对去学校学习吗?不要做功课吗?明显的是要教我们的孩子做个废物啊!
选编这样的课文是蠢还是坏?——
这位家长提到的《同步导学》,正式的名称是《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
的确如这位网友所说,在这本练习册里,出现了一个令人相当尴尬的题目:
“孩子们喜欢在学校学习吗?为什么?”
答案同样是触目惊心:“不喜欢,因为他们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学生的心声啊。
家长寄予厚望地把孩子送上学校,是希望学生在学校里“头悬梁、锥刺股”,但是这种中国文化里认可的学习态度,被这篇课文练习轻易地击碎了。
最让家长欲哭无泪的是下面这道题:
“孩子们在天上的家是怎样的?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多选)
A. 快乐 B.要天天上学 C.无拘无束 D.要做很多功课 E.充满母爱”
我们在答案中看到多选题的答案是:A、C、E。
那么,被淘汰的答案是:B.要天天上学、D.要做很多功课。
也就是说课文里张扬的花孩子们的理想境界,不包括:要天天上学、要做很多功课。
而天天上学、做很多功课恰恰是现在的孩子们在日常学校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这两个学生们正在做着的、将来也会做着的两件重要大事,在《花的学校》的作业里,是作为负能量的状态而被置于弃若敝屣地位的。
这种对《花的学校》中的理念不顾国情的无底线、无限制引申放大,让《花的学校》成为小学教材里的一个异数。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教科书不分时间、地点、国情的差异,把泰戈尔的烙印着个人印痕的一篇并不出名的作品,移植进课堂与教材。
在《花的学校》里,折射出的是泰戈尔自身经历中积淀下来的对学校刻板、教条、生冷的教育模式的强烈反感,对这篇有着特殊个人体验与意蕴的课文的理解,必须正视泰戈尔的特殊学习经历,他所在国的特殊国情,以及泰戈尔所在年代的特有语境,而现在教科书的编写者,穿越时光的壁垒,把遥远年代、遥远地域、遥远人群中的课文,移入到现在的小学课本,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
而《花的学校》的辅导作业,并没有向学生强调作者与接受者所处位置的差异所在,反而把原作中的特殊的对学校教育的强烈厌恶感,照搬到现行的教学体制下,让现在时光里的孩子们,毫不设防地接受原作的有着特殊背景与特别制约的个案式的内涵,自然会产生严重的不适应。家长在孩子们的困惑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反感与不解,也是一个最顺理成章的结果了。
小学课本的选用,应该考虑到原课文产生的特殊情境,毕竟,小学生会把课文里的世界等同于自己的现下生活,把课本里描写的心理感受,当成现代社会里正能量的大众心理而全盘接受。
《花的学校》这样的源出于外国作家、创作于遥远年代、烙印着异国特殊情境的作品,让小学生共情、倾情地将心比心介入其中,我们必须考虑到这其中的不谐和的龃龉结果。
我们也应该理解家长的那种望着孩子作业在顶撞着自己的教学理念的徒呼无奈的愤慨与忧心。
一群素质低下无道德节操的人干预教育,毒害学生,天理不容。
就是一个普通的随想,结果因为是外国人写的,就成了课本选文
看了三遍没看懂没看懂他的写作方法。感觉老师讲的也非常免强。附和泰戈尔的原意吗
这样的文章应该出手拿去,写的连大人都不懂,胡乱写的没有主题没有积极向上的东西。
请问写手,你代表的是哪一部分家长?有多少?不懂就不要胡说八道!
《花的学校》里,折射出的是泰戈尔自身经历中积淀下来的对学校刻板、教条、生冷的教育模式的强烈反感,对这篇有着特殊个人体验与意蕴的课文的理解。这不正是当下的教育环境吗?感谢这个学校,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抛出这个呼吁
这文章本来就是难以理解,同步导学与优化训练有很多题目都是很难说服大人的这一点不假!
你不能因为你见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轻如鸿毛,便以为黄金变轻了,而是你的心变轻了。不是泰戈尔的文章负能量满满,更不是选错了,而是我们的某些学校和父母理解错了教育的本质。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无忧无虑,启迪智慧,而不是刷题来获得高分。
读文章不是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吗,人家印度背景的诗歌为什么放到中国背景解读?难道范进中举疯疯癫癫,也是映射现在的学生视考大学为唯一选择吗?我倒是觉得过于解读了。要是在课堂学生问起自己是不是应该不上课,老师能怼死他,都不用家长出马,到也不用过度解读
白话文是为了好懂,好懂的不是白话文,通篇屁话,鲁迅气死了
的确这篇文章非常尴尬,让老师和家长纠结,学生也不喜欢。
现在的孩子有这么敏感吗?到处吹毛求疵,看个动画片这不好那不好的,我们小时候看魔方大厦,邋遢大王也没听说哪个小伙伴因为看了这动画片犯罪了还是得什么心理疾病了。现在的就是矫情
喜欢,感谢!
学习是一种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所谓快乐学习法,呵呵,那是扯淡,许多天才依旧很努力,欧拉、牛顿、法拉第等等都是例子。既然是劳动,就会累,就想放下,这是人的天性。而追求通过努力去取得成功、去探知未知世界的奥秘,同样是人的天性。这些天性都需要我们正确面对,大可不必谈所谓“厌学”色变。泰戈尔的文章谈出学生的心声与向往,尽情遐想,舒缓学习者的心理压力,何错之有? 再问,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逃避现实吗?这年头,有个怡然自得的想法不允许了吗?
用到收藏起來
我孩子三年级,他说这篇文章糊里糊涂的没弄懂,读起来也拗口
谁能尽善尽美,错在所难免,不过如果有错不改那就麻烦了
反正我是没读懂,不知所云。对学生写作没半点益处
我家小朋友刚刚三年级,我读这文章时候,确实读不懂,关键还考
小孩厌学是必然的,跟其它事物没关联,就跟你讨厌上班是一个道理。[笑着哭]
红楼梦宣扬的还是宝黛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呢?为啥照样流传至今,改成了四大名著之首?一群不懂装懂的家伙!我反而认为泰戈尔很有自由批判精神,这篇课文也是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中国人的奴性早该收收了!凭什么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能自由表达?非得顺应主流思想才能选做课文吗?
向往自由才是孩子的天性。功课本来不是教育的初衷。偏要用扭曲的个人教育观点去影响教育?
以前的教材,能自学明白,包括数学!现在的教材,不买教辅啥也学不会。
这玩意怎么说呢,少出点这个课文的题就行了,孩子多读点外国人写的文章也好。
课文没什么问题,问题是教辅,教辅应该说明这是作者回忆起了他小时候刻板压抑的读书生涯,不愿意来学校,而不是直接生硬的说孩子就不爱来学校。
不止这一篇,
我当时就觉得这一课的语句不通。无聊
小学三年级放这篇文章真不适合,全国三年级的学生,极少能正确理解这篇文章。
做题和学校的意志无关,这只是题意。
这样的花的学校应该是拿来批判才行
我儿子好学完,我也读的一头雾水。一个八岁的孩子能读出什么来!搞不懂这教科书怎么编辑的!
就是一些随想,想到什么写什么,但是按照文章的格式来说不太通顺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现在学习搞不懂学校学了还要参考资料,以前学习自己都可以懂老师指点更好理解,都在夹缝里生存
挺好的一篇文学作品
原文本身的寓意没多大问题,翻译有点问题:雷可以响,云是怎么响的?
还学习的本质,快乐学习,学以致用,不如直接把文章翻译了作为课文学习,现在的课文真心难理解,而且还绕口
想象力很丰富啊。适合小孩看,拿来教学很有难度[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小学语文8个单元,以前读书我记得是6个单位。这减负真的牛。
初读一边,感觉是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再一看作者是泰戈尔,再读一遍,瞬间感觉写的牛逼。有同感的举手
文章本身是好文章,是出题人方向误导学生。雨后破土而出,我们可以这样导读“花儿们好奇外面的世界,在想着要快快长大,走岀校园到社会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去寻找幸福生活的真谛……”
还行,但是鄙视。
搞不懂,为什么要选用国外的,国内没有可用的了?
翻译的人理解有问题吧 我看到过一篇采访 说 以前那些作家文人诗人写的时候哪来的这么多感慨 只是现在的人 过份解读出来 如果换个人去重新翻译 说不定又不一样了
自已的都没学明白
真的超级无语这篇课文,都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原文没问题,很美。是编写教材的人恶意曲解,真不是玩儿意。
我当时就觉得这课文太诡异了!
难道文章描述的不是事实吗?
这种题目有标准答案,就是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数学绝大部分题是语文题。
儿子刚学过这篇课文,我看了就觉得很不能理解,看不懂看不通[笑着哭]
也没有天天上学,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用上学,除非家长给报名了补习班
语文有标准答案就是个悖论[得瑟][吃瓜]
教材没问题,问题出在课辅
编阅读理解题的人过度解读文章导致原作者也答错题已经不是一个笑话了。孩子做的各种阅读理解里的“xxx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题真的是有病。一定要按标准回答,自己的个人理解总是错的
强烈建议让鲁迅先生回到课本
难道不对吗
家长既然这么敏感,那就把孩子带回去,在家教,可以脱敏。保证三观按照您的三观来。 记得我们小时候,课文里有魏巍的《我的老师》,其中有老师生气要打学生的情节,我们读着没觉得有问题,老师教着也没说什么,大家都知道老师体罚学生不对,也知道这是回忆建国前的老师。现在的家长到底怎么了?
喜羊羊是不是也是你举报的
我就是第一反应[笑着哭]
因为有改动,所以拗口[无奈吐舌]
虽然泰戈尔是名人,可我觉得这文章不适合让小朋友学![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小学教材有的课文不知所云,立意很差。
选课文怎么能这样呢?是故意的吧?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严惩人教社![好生气]
我觉得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作者作用了大量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花儿的自由童真,还有对妈妈深深地爱,表面写花,实际写人啊!我觉得这篇课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问题的难道不是课后的练习册吗?
我觉得老师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定会先讲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家长断章取义了
拿无知当有趣,本文作者和练习册编者素质都堪忧,和泰戈尔不是一个频道!
还有三年级下册的那个贼和老婆子的《漏》[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愣是看不明白